四川气象台_四川气象台解读近期天气

四川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学东认为,四川盆地西部频发大暴雨是四个原因造成: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偏西且稳定少动,导致雨带停留;亚洲中高纬环流异常;南方暖空气势力偏强;四川盆地西部的特殊地形作用。

暴雨为何一波接一波?

副热带高压不挪窝 中高纬环流被挡路

从6月下旬开始,暴雨以每周一场的节奏光临我省,而且一直在盆地西部下,地震灾区几乎每次都要被水泡。有网友提出疑问:雨水怎么挑地方下?其实,这也是天气系统配置下产生的“巧合”。昨日,省气象局副局长马力和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学东对此进行了解答。

最大的原因就是今年副热带高压位置异常偏北、偏西且稳定少动。马力说:“今年非常异常,在6月份时,副热带高压就到了盆地西部,川东持续高温,所以川西6月份就开始了往年7月份的天气。到了7月,我们目前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又显示出稳定少动,导致雨带停留、滞留,不移动,所以在盆地西部沿山以及盆地西部降水特别强。”

另外,亚洲中高纬环流出现了异常。原本盛行的纬向环流,经向度偏小,导致青藏高原西风气流平直,高原上不断有短波低值降雨系统东移,当其东移到我省盆地西部时,副热带高压像堵墙一样挡住了它的去路,它只能在盆地西部降雨。

另外,水汽的输送对于下雨来说也十分关键。今年南方暖空气势力偏强,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和热量不断向盆地西部输送,使得强降雨总是有水汽补充,从暴雨变成了持续性暴雨。而北方冷空气势力又弱,进入我省后移动缓慢,延长了强降水的持续时间。

盆地西部多夜雨是因为地形影响,暴雨过程也需要地形参与。吕学东说,盆地西部处于青藏高原东坡,龙门山断裂带呈准南北向,从南方北上的强大暖湿空气在盆地中部折向西行,与南北向的龙门山断裂带正交,气流遇阻后被迫上升,从而提高了暴雨的量级,7月10日都江堰的特大暴雨就是典型例子。

因为四川云量较少、云层较薄,云中水汽含量较少,还不满足人工增雨的作业条件。并不是所有天气情况都适合人工降雨,关键还得看“天”。四川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朝平在“四川发布”上说,人工影响天气的前提是“空中要有朵雨做的云”。

人工降雨的特点

人工降雨的优点是可以有效地进行农田抗旱或解决人畜用水以及森林防火的问题。它是气象部门直接开展抗旱的重要科技手段。人工降雨的缺点是短时间内造成空气中悬浮微粒增加1.5倍,造成短期内的空气污染,但大多对人体无害。

人工降雨是人为补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条件,促进云滴迅速凝结或碰并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过程。中国最早的人工降雨试验是在1958年,吉林省这年夏季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人工降雨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