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巴嘎天气_阿巴嘎天气预报未来一个月
1.洛阳近期到内蒙自驾游
2.内蒙的电话区号是什么?
3.铁蹄马的传说
4.锡林郭勒大草原最好什么时候去
今年的草长得是近十年来最好的,到通辽找个旅行社,告诉他你的可用时间,一切都能搞定,而且能吃上蒙古族大餐,很好的。我有一次领亲属去大青沟,没走团,就没吃上蒙餐,我的亲属就很后悔。个人建议你去霍林郭勒市和扎鲁特旗,珠日和牧场,最好能在旅游区住一晚看一下民族表演,
要带纪念品的话,个人建议多带些牛肉干和麦饭石制品,没带车来的人不要买蒙古刀、大剑和战斧,安检不让带,而且大剑和战斧是工艺品,也没啥意识,通辽民俗的书籍和歌曲可到环哲书社找
民族风情的绘画作品可到博物馆二楼买,价格也不太贵。而且看一下阿巴嘎碗也很震撼,俺女儿看了后就很庆幸生活在新社会。
洛阳近期到内蒙自驾游
吃时将米置于碗中,用奶茶泡至柔软时,拌着奶食品吃,或者用白奶油加糖拌着吃,或者用鲜奶煮炒米奶粥吃,也可以煮炒米肉粥吃。也可以干嚼着吃。
炒米味美耐饥,吃法简便,蒙古族同胞有“暖穿皮子,饱吃糜子”之说。日常生活中,牧民们出牧、行猎,炒米是必备的食品,这种习惯一直延续到今。不过现在人们做这道工序就先进多了,有专门的碾米机,倒进去几分钟就可以完事,完全不必费劲地一下下去糠皮,选炒米了。
在内蒙古自治区有很多生产炒米的厂家,但他们所生产的炒米大多是比较软的,还带着淡淡的炒香味,尤其被老人和小孩们喜欢。如果来呼和浩特,不必亲自去草原,只要在当地的一些超市或是民族食品专卖店逛逛就可以买到香喷喷的炒米。
扩展资料:
炒米是蒙古族人的主食,在蒙古语中,炒米被称作“胡列补达”,用糜子经过蒸、炒、碾等工序加工而成。在日常生活中,牧民们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米。
在炒制的过程中,米里所含的淀粉全部被破坏、分解(当然别的营养素也遭到了重大破坏),变成了活性炭。活性炭这种东西,可以把附在胃里、肠子里的脂肪吸走,排出体外。
因此,它特别的“刮肠、刮油”,消暑解渴,而且护胃,想吃多少就可以吃多少,而且可以搭配任何菜来吃,包括减肥人想吃而不敢的肉、油炸制品等,对于减肥最好。
参考资料:
内蒙的电话区号是什么?
内蒙古的主要旅游城市:呼和浩特、包头、呼伦贝尔、通辽、鄂尔多斯等。由于自然条件与内地相比较差,旅游时一定要以城市为依托,特别是自驾游不可以跑的太远,尤其是草原深处和戈壁滩。自驾车路线:洛阳——太原——呼和浩特。到呼和浩特后再决定去其他地区的线路。|全程 约949.6公里/12小时27分钟洛阳市 1.洛阳市内驾车方案
详情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大道行驶120米,调头进入大道2) 继续沿大道行驶7.3公里,左前方转弯3) 行驶20米,直行4) 行驶280米,朝连霍高速/济源/晋城/G30方向,稍向右转5) 行驶90米,直行2.行驶650米,从入口进入G553.沿G55行驶47.1公里,直行进入S28
全路段收费4.沿S28行驶7.4公里,直行进入G55
全路段收费5.沿G55行驶341.1公里,朝机场/大同/石家庄方向,稍向右转
全路段收费6.行驶510米,从入口进入G20
全路段收费7.沿G20行驶8.5公里,朝太原(东)绕城/阳曲/大同方向,稍向右转进入G2001
全路段收费8.沿G2001行驶28.2公里,朝阳曲县/大同/G5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G55
全路段收费9.沿G55行驶246.2公里,朝集宁/G55方向,稍向右转
全路段收费10.继续沿G55行驶8.6公里,朝大同东/集宁/G55方向,稍向右转
全路段收费11.继续沿G55行驶122.2公里,朝北京/G6方向,稍向右转
全路段收费12.行驶320米,朝呼和浩特/G6方向,稍向右转
全路段收费13.行驶780米,从入口进入G7
全路段收费14.沿G7行驶118.9公里,从出口离开
全路段收费15.行驶80米,直行16.呼和浩特市内驾车方案
详情1) 行驶390米,朝机场路方向,稍向右转2) 行驶5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S1013) 沿S101行驶240米,直行进入机场高速公路4) 沿机场高速公路行驶10.2公里,过如意大桥约210米后直行进入新华东街5) 沿新华东街行驶4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腾飞路6) 沿腾飞路行驶230米,到达终点呼和浩特市 内蒙古旅游注意事项 一、内蒙古昼夜温差大,要带长袖衣服外套,帽子、墨镜、防晒霜。
二、12岁以下儿童必须由父母跟随;
三、必备应急药品:创可贴、云南白药、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绷带、止疼药、胃药、泻立停、救心丸;
四、每天每人途中备矿泉水等;
五、由于内蒙气候差大,特提醒游客注意:A自带御寒外套B自备感冒药C北方7、8月雨水居多自备雨具;
六、带好有效证件;
七、出行前必须身体素质较好;
八、自带相机等其他生活用品(出发前请检查电池是否够用、如不够请在出发前购买、以免带来不便);
九、天气干燥注意多喝水。
铁蹄马的传说
内蒙古电话区号:0470-0482。
内蒙古自治区,简称“内蒙古”,中华人民共和国省级行政区,首府呼和浩特市。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内蒙古界于北纬37°24′-53°23′,东经°12′-126°04′之间。
东北部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交界,南部与山西、陕西、宁夏相邻,西南部与?甘肃?毗连,北部与俄罗斯、蒙古接壤,内蒙古总面积118.3万平方千米。
扩展资料内蒙古自治区地区的电话区号
0471?呼和浩特
0472?包头
0473?乌海
0474?乌兰察布
0475通辽
0476赤峰
0477?鄂尔多斯
0478?巴彦淖尔
0479?锡林郭勒
0470?呼伦贝尔
0482?兴安
0483 阿拉善
百度百科—内蒙古
百度百科—电话区号
锡林郭勒大草原最好什么时候去
铁蹄马,内蒙古马类评选中,排名第三。传说中,它曾是元朝禁卫军最好的马,当年蒙古铁骑纵横天下,它战功卓著。
在《克什克腾旗志》中,记载着这样一段关于铁蹄马的传说:“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白岔的铁蹄马!”而当它参加比赛,“马身一纵,颈一伸,四蹄甩开飞也似的向前追去。乍看如闪电,再瞧似旋风,后蹄踢起的山石有碗大,在半空飞舞,看的人都惊呆了。同呼:‘真是铁蹄一般!’”
铁蹄马最初出现在内蒙白岔沟。在一篇专门介绍铁蹄马的资料里,曾有着这样的记载:“内蒙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有一条白岔沟,沟长300余里,沟内小山环抱,乱石遍布,道路崎岖。但白岔沟里水草丰美,气候宜人,正是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培育出了白岔铁蹄马。
内蒙古铁蹄马面临灭绝危机 据称系成吉思汗战马
2011年01月19日09:19 中国青年报
宝音达来(右)、阿拉腾和他们的铁蹄马。周欣宇摄
铁蹄马。舒泥摄
铁蹄马。舒泥摄
宝音达来的家,位于3个蒙古包中间。周欣宇摄
最后的铁蹄马
本报记者 周欣宇
策划:绿镜-内蒙古牧民借高利贷保护铁蹄马
宝音达来相信,自己的身体里流淌着成吉思汗的血。他也相信,自己正在全力保护的铁蹄马,正是13世纪帮助成吉思汗大军横扫欧亚大陆的战马的后代。
这个49岁的蒙古族牧民,有着黑红色的圆脸和敦实的身材,脸上总是挂着羞涩的表情和憨憨的笑容。只有当他跨上自己那匹乌黑的骏马,挥起马鞭,在扬起的沙尘中呼啸着奔跑起来,才会显现出蒙古族汉子特有的英武之气。
“咋也得把这个种留下。现在不留,就绝了。这个事急呀!”宝音达来拍着大腿说,“铁蹄马要是真绝了,离所有蒙古马从草原消失那天就不远了!”
蒙古马改变了世界,世界却抛弃了它
宝音达来的蒙古包,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白音敖包山下的贡格尔草原上。他家所在的牧场类型,蒙语称之为“杭盖”,有起伏的山,稀疏的树,平缓的河流,茂密的草原,有千百年来与牧人作伴的牛羊和马匹。
2010年年末的一天,一群马正在山坡上安静地吃草。不久前的大雪还没有完全消融。覆盖在枯黄草地上的白雪,被马蹄踩出了一个个深窝。
这些马,是宝音达来和他的老伙计、62岁的阿拉腾,借高利贷买来的。据他们掌握的情况,这种铁蹄马,目前只剩下最后的100多匹。
铁蹄马矮小粗壮却耐力十足,与乌珠穆沁白马、阿巴嘎黑马、鄂尔多斯乌审马并称为内蒙古四大名马。这种马是宝音达来当马倌的父亲一辈子心心念念的宝贝。“它蹄子小而坚硬,不易裂缝,爬坡下梁不纵不跳,在乱石遍布的崎岖山路上也如履平地。”宝音达来介绍,在内蒙古,铁蹄马是唯一不需挂掌即可上路的快马。
据记载,1950年,铁蹄马在当年118华里的那达慕大会上,58分钟就跑到了终点。当地有民谚:“千里疾风万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铁蹄马。”
《克什克腾旗志》里记录了铁蹄马参加比赛的情景:“后蹄起的山石有碗大,在半空飞舞,看的人都惊呆了。同呼:真是铁蹄般!”
当地人相信,铁蹄马有着高贵的血统。从很小的时候,宝音达来就从父辈口中得知,铁蹄马原本是成吉思汗禁卫军的专用马匹。“13世纪初,成吉思汗率领他的蒙古铁骑横跨欧亚大陆,铁蹄马超强的耐力在这场战争中显示出了无与伦比的优势。”宝音达来说着,脸色因为激动显得格外红润。
关于成吉思汗的战马如何在这里生根,当地流传着一个传说。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妥欢帖木儿被朱元璋军队逼得不断北退,一直退到宝音达来的家乡——克什克腾。军马中的一小部分流落民间,躲进地势险峻的山区,也就是现在的克什克腾百岔地区。铁蹄马因此得以在当地繁衍。
然而这种名马如今却走到了灭绝的边缘,这让宝音达来心痛极了。“蒙古马的数量急剧下降,如果再眼看着其中最珍贵的铁蹄马从草原上消失,我对不起祖宗啊!”宝音达来的声音有些颤抖。
这个两代马倌的后代,6岁学习骑马,从此再没离开马背。从祖辈代代相传的记忆中,他了解到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年代和人马相依的过去。那让宝音达来神往不已。
他身边的现实却是,马似乎正在悄悄退出牧人的生活。人们不再像以往那样离不开马,草原上再也见不到万马奔腾的情景,反倒是摩托车、汽车一天天多了起来。
内蒙古农业大学副校长芒来的数据,似乎可以佐证宝音达来的观察。15年,内蒙古的马匹数量为239万。到了2002年,这一数字下降到91.4万,2010年则急剧下降到不足50万。而在这近50万匹马中,真正的纯种蒙古马只有不到10万匹。
“在13世纪,蒙古马好比今天的波音747,速度和效率遥遥领先于其他交通工具。”作为牧民的儿子,芒来30多年来一直从事蒙古马研究。他还是内蒙古马业协会的秘书长。
“蒙古马改变了世界,世界却抛弃了它。”芒来感叹。
我会一直保护你,不管是谁,都不能把你从我身边带走
宝音达来心中,马是最亲密的朋友,是可以用生命相托的兄弟。
在马背上长大的宝音达来,深谙与马沟通的门道:蒙古马对主人极其温顺,能以味道和声音辨别主人。当陌生人接近时,它会发出恐吓的声音;一旦听见主人的吆喝,又会立刻安静下来。马随其主,性格暴躁的人驯养的马,脾气也急躁;反之,性格温和的人驯养的马,脾气也温顺。
“当它们吃草时突然停下来,转动耳朵,意味着危险出现在不远处。如果它们不断地打哈欠,则说明第二天是个好天气。”宝音达来嘿嘿笑着,像说起心爱的儿女一样,露出满足的神色。
尤其令宝音达来不能忘怀的是,马甚至救过他的命。他还记得,那是1985年一个冬日的晚上,圆圆的满月挂在天上。
那天,宝音达来牧着马群走了很远。到了晚上,他又困又累,躺在雪窝里睡着了。睡梦中,他隐约觉得自己的坐骑用前蹄轻轻踢他。宝音达来迷迷糊糊地睁眼看了看,似乎一切正常,于是再次进入梦乡。刚合眼,那匹马又用蹄子踢他。凭借从小养马的经验,他觉得肯定有什么异常的事情发生,赶忙起身查看,发现居然有一只狼蹲在几米外!
“这匹马救了我的命,是我的恩人。”宝音达来眼眶有些湿润,“从此我不再骑它,养它到死。”
在宝音达来心中,马不仅是自己的救命恩人,还曾是祖父和父亲全部荣耀和自信的来源。在祖父的时代,牧马人是草原上最令男人骄傲的职业,最高贵、最勇敢的牧民才干得了。而祖父就是牧马人。最多时,他替全嘎查(村)的人放养着1000多匹马。那时,马群在四五十万亩广阔的草原上自由驰骋。
宝音达来的父亲巴拉吉尔16岁就接过父亲手中的套马杆,当上马倌,从此一辈子再没离开马。1966年,宝音达来4岁时的一天,他家所在大队的一片草场着火,队上的300多匹马正好在火场内。当时在大队当马倌的父亲被紧急叫到现场。面对熊熊的火势,巴拉吉尔骑着自己的马顶风蹿过火墙。其他马紧随其后飞奔而出。最终,马匹只是被烧掉了些鬃毛和尾毛,未遭损失。巴拉吉尔因此成了全嘎查的英雄。
因为感念这匹马的功劳,巴拉吉尔不再让这匹马干活,还一直善待它的每一个后代。2001年巴拉吉尔去世后,宝音达来延续着这个任务。他觉得,看着父亲坐骑的后代,就像父亲还在身边。他常常抚摸着马喃喃自语:“我会一直保护你,一直保护你的子子孙孙。不管是谁,都不能把你从我身边带走。”
把马留住,让它们在草原上驰骋,在宝音达来看来,是对自己家族的承诺,是一件值得拼了性命去做的大事。
其实他不是不知道,原本天马行空的蒙古马,早就失去了自由驰骋的空间。上世纪80年代末,草原实行草畜双承包以后,到处拉起了网围栏,辽阔的草原变成了一个个破碎的“棋盘”。在有限的范围内,千百只牲畜日复一日地在圈定的一片草场上觅食,导致草原迅速退化,逼迫牧民不得不忍痛割爱,把相依为命的大批马匹驱向死亡。
不仅如此,在宝音达来所在的嘎查,原本广阔的草原正被越来越多的农田、人工林、保护区、旅游区和各式各样的矿场所蚕食。现在,剩下来能供牧民放牧的地方已所剩无几。
他家附近的白音敖包山上,长着植物界的活化石——沙地云杉林。对敖包山下的牧民来说,这片林地自古就是他们的冬牧场。但是,现在这片林地已被划为林场和保护区,马群进去是要挨罚的。
也是从80年代开始,当地禁止牧民养山羊。到2003、2004年间,像内蒙古其他草原一样,克什克腾的山羊基本灭绝了。不久后,再次要求禁养骆驼。而近3年来,“砍”马成了新的政策。
“马的生活空间一次又一次被挤压。”宝音达来回忆,“达里苏木(乡)又给牧民发了几次马匹禁牧的通知,有些人顶不住压力,就把马处理掉了。”
而那些坚持养马的人,则要面临苏木草原站的罚款。3年里,宝音达来总共被罚了一万多元。据说,还有被罚得更多的。
“随着汽车、摩托车进入草原,马的数量已经以极快的速度在减少。如今再加上政策的压力,也许不久以后,马就要从草原上消失了。”怎么把蒙古马,尤其是铁蹄马留住,成了每次见面时,宝音达来和阿拉腾必谈的话题。从父亲一辈开始,他们两家人就一起放马。
“草原已经没有了山羊,没有了骆驼,如果再没有了马,我不知道这草原还算不算草原?”坐在自家的蒙古包里,宝音达来慢慢喝上一口奶茶说,“草原与五畜,和放牧的人,一向是一体的,缺少了任何一个,草原的文化,草原的生态,草原的精神,都会出问题。”
如果没有马,蒙古族男人就像没了腿、灵魂和尊严
尽管已经担心了几年,宝音达来和阿拉腾一直没取什么动作。而真正让他们感觉到事情的严重性和紧迫性的,是当地2009年下发的一纸通知。在这份通知上,克什克腾旗要求各苏木,坚持马匹全年舍饲圈养的原则,并要求不具备舍饲条件的牧民,在2010年11月15日前将马匹全部出栏。
在宝音达来和其他牧民的观念中,马是生性自由、甚至半野生的动物,根本不可能被关起来。
“马通常只吃新鲜的草尖,而且不同季节吃不同的草,往往十天半个月才回家一趟,哪个牧民能圈养得了?”阿拉腾露出不屑的神情,“所谓的圈养,就是让马从草原上消失。”
阿拉腾驯养的,曾经多次在那达慕上获奖,因此他在当地被称作“敖亚齐”,也就是在驯马和相马方面具有特殊本领的人。宝音达来也承认,阿拉腾比自己更懂马。
他们知道,是必须取行动的时候了。老哥俩儿合计,最多到2011年,克什克腾旗所有的地方,都将严格执行限制养马的政策,而首当其冲的就是铁蹄马。
如今,纯种铁蹄马只剩下100多匹,集中在克什克腾百岔地区。百岔属于农区,一家只养一两匹马。为了过上安稳的生活,当地人可能很快就把马全部处理掉。
“再不行动,恐怕以后再也见不到铁蹄马了!”宝音达来和阿拉腾担心,本已濒临灭绝的铁蹄马将一夜间从草原消失。
他们决定尽快赶到百岔,买回几十匹马,形成一个马群,让铁蹄马的种群在庇护下延续。
成年铁蹄马的价格和普通马相当,每匹大约4000元。宝音达来每年放牧的收入大约4万多元,日常花销之外,还要供一个孩子上高中和一个孩子上大学,没有什么富余。阿拉腾已经62岁了,是3个孙子的爷爷,手头也不宽裕。
但在这两个牧民看来,保护铁蹄马,是命里注定的事,不管有没有条件和能力。
宝音达来至今记得父亲讲的一个故事:巴拉吉尔13岁那年,骑马去亲戚家的路上,碰上几个穿日本军装的人。他们嘴里说着八格丫路,不由分说,过来就抢走了他的马。巴拉吉尔哭着跑回家,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遭遇。母亲赶忙托人四处寻找,几天后,终于在离家几百公里的地方找到了那匹马。
“只是,它已经奄奄一息了。”说起这段从父亲口中得知的往事,这个魁梧的蒙古族汉子突然抽泣起来,“日本人骑它骑到再也走不动了,才把它扔在了路上。”
宝音达来解释,蒙古人相信人与马之间奇特的联系,父亲当时还是少年,所以祖母无论如何也要为他把马找回来,否则可能让这个少年“一辈子抬不起头来”。
在全家的悉心照顾下,那匹失而复得的马最终活了过来,并且又活了十几年。直到老死后,它的头被主人割下来,按照习俗供奉在离家不远处一个地势较高的山坡上。
“如果没有马,蒙古族男人就像没了腿、灵魂和尊严。”宝音达来这样总结马对于蒙古族男人的意义。
他和阿拉腾决定豁出去了——借高利贷买马。他们借了6万元,预定的借期是3个月。如果到期还不上,有两个办法:一是放贷的人来抓牛羊去抵债;二是延长贷期,但利息翻倍,此前的利息则算成本金。
怀揣着借来的6万元,去年8月初,宝音达来和阿拉腾跑到离家100多公里的百岔沟,挨家挨户寻找铁蹄马。
几天后,两辆租来的大卡车,跋涉了一天一夜,终于将16匹铁蹄马运到了阿拉腾家的草场上。一打开挡车板,这些远道而来的纯种马,立即鬃毛抖擞,嘶叫着,箭一般冲向草原。
16匹马中,有两匹是今年刚刚出生的小马驹。宝音达来说,收了它们的妈妈,就得把马驹也收过来,否则离开母马的照料,两个小家伙可能会早早夭折。
“尽管依靠16匹马延续一个品种并不现实,但这是当时我们两个能力的极限了。”宝音达来憨憨地笑着,好像并不为高利贷的事发愁。
他们想好了,哪怕把自家的牛、羊都卖掉,也要留住这些已在草原上生活了千百年的铁蹄马。
如果没人响应,这次那达慕就作为为蒙古马送行的挽歌
在这之前,面对马在草原上日渐减少的现状,宝音达来和阿拉腾早就觉得应该做点什么。2009年夏天,他们决定把养马的牧民联合起来,一起想办法。
他们打算在当地成立一个“马文化协会”。不过对于有多少人响应,两人心中并没有底。
“以前哪个牧民家也缺不了马,马是草原上唯一的交通工具。可现在,连牧人们都开始觉得马没啥用处了,除了参加那达慕。”宝音达来说,在他所在的嘎查,如今养马的牧民还剩下不到三分之一。即便他本人,两年前也买了一辆摩托车。如果在天气好的日子出门办事,他便会选择骑摩托车。
当年8月,宝音达来和阿拉腾商量,马文化协会面向两人各自所在的嘎查招募会员,“如果能吸引到十几、二十几个人就算成功”。
没想到,消息一传出去,仅仅几天的功夫,居然有240多个牧民报名加入协会。这些人,总共养了3000多匹马,几乎遍及整个克什克腾旗的每个嘎查。
报名的踊跃程度令老哥俩儿喜出望外。为了庆祝马文化协会的成立,也为了增进会员间的了解,他们决定组织一次那达慕大会。
活动原定一天结束。然而牧民的反应再次令他们始料未及。当天一大早,远近的牧民骑着马,赶着羊,一波又一波地向活动地点涌来。宝音达来记得,每个牧民脸上都挂着笑容,比过年还高兴。
宝音达来和阿拉腾赶忙召集熟识的会员,从各自家里拿出帐篷、桌椅和餐具,一趟接一趟地运送到活动现场。
最终,活动整整持续了3天,还有人觉得不尽兴。宝音达来估算,大约有6000多人参加了活动,光是参加各种比赛的马就有300匹,成了克什克腾几十年来最大的一次那达慕。
“我们扎了100多顶帐篷,宰了几十只羊招待客人。”说起当时的盛况,宝音达来的声音还有些激动。
这次活动所需的物品和费用,大多靠会员自愿提供。有人从家里挑出一匹好马,作为比赛第一名的奖品。为了招待客人,有人主动宰了自家的几只羊。作为主办者,宝音达来和阿拉腾各自花了1万多元。
这笔钱主要用来制作发给会员的纪念品。那是一个屏风形状的木质纪念牌,上面刻着两匹白色的骏马,绿色的草原和蔚蓝的天空。图案的背面,分别用蒙古文和汉文写着:“生于成吉思汗十万骏马群中的两匹黄膘骁骏颇受圣主的宠爱,已成为全体蒙古民族的精神象征。”
宝音达来回忆,在决定举办这次那达慕之初,他心中原本有着深深的悲伤。“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没什么人响应,这次那达慕就作为为蒙古马送行的挽歌。”看着在山坡上吃草的铁蹄马,宝音达来的声音有些哽咽。
可是,在那3天中,牧民们对马的不舍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他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不能没有蒙古马呀!”
“是什么使蒙古马让牧民们如此地魂牵梦绕?时代的车轮真的要把蒙古马从马背民族身边带走,让他们视为生命的蒙古马在自己的手中消失?”一个当时在克什克腾旅游、恰巧参加了这次那达慕的北京女孩,在日记中这样记录下自己的困惑和思考。
没有马的草原,是没有灵魂的草原
宝音达来和阿拉腾逐渐意识到,他们要对抗的,不仅仅是一种动物走向衰落的命运,更是草原上传统生活方式的失落。而他们要保护的,也不仅仅是一个物种,而是草原文化的灵魂。
宝音达来的家,位于沙地云杉林附近一字排开的3个蒙古包中间。左边的蒙古包属于他的叔叔、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贺西格陶克陶。这位世界知名的蒙古学者,从1961年考上中央民族大学后离开草原,在北京已经生活了50年。但他至今保留着每年夏天回草原住上一段时间的习惯。他还有一匹心爱的紫红色骏马,养在宝音达来的马群里。
而宝音达来右边的蒙古包,住着他的弟弟宝音巴特尔一家。由于刚刚在附近盖了砖房,宝音巴特尔就要搬离蒙古包了。
如今,草原上曾经随处可见的蒙古包,已变得少之又少。据宝音达来估计,今年冬天,整个克旗只剩下20多个蒙古包,绝大多数牧民已陆续搬进了定居房。
倔强的宝音达来却选择了坚守。“蒙古人把马驹、马奶桶放在蒙古包里的西首;马鞍朝北;套马杆放在蒙古包的西侧,而且中段一定要朝向蒙古包。”这些祖辈传下来的规矩,让他觉得住在蒙古包是自己唯一的选择。
对宝音达来的姑父、62岁的乌力击而言,保护蒙古马也是他的唯一选择。 这位老政协委员是克什克腾旗有名的劳动模范和致富能手。2002年,因为旗里推行山羊禁牧政策,老爷子为给其他牧民做表率,一下子把自家养的2000多只山羊全卖了。
“尽管当时经济上受到很大损失,但为了保护草原,我是心甘情愿的。”这位有着深灰色眼珠的老牧民说,“但山羊和马在牧民心中的分量完全不同,如果连马都不养,那还叫蒙古族吗?”
在他的观念中,马与蒙古人的兴旺、发达联系在一起。在蒙古文化中,马是五畜中的吉祥物,是被供拜的东西,像神一样。如果马消失了,蒙古文化也就没有了。
在乌力击看来,喜欢马是蒙古人流淌在血液里的天性,“就像汉族人,即使没地,也要在砖缝里种几棵小葱”。他现在养着几十匹马,几乎不卖,只在数量太多实在养不过来时才不得不卖掉几匹。
“草原文化成就了马文化,而蒙古马文化又支撑着草原文化的生命力。”乌力击一字一顿地说。在他的理解中,马是草原人记忆深处的文明使者,是草原文化中的精灵。蒙古人爱马如命,因为蒙古人生长在马背上,蒙古民族就该和马荣辱与共。
“蒙古马的性格和行为影响着蒙古人对人和世界的看法,换句话说就是蒙古马影响着蒙古文化。”宝音达来若有所思地点头附和道。
他举例说,蒙古人马多的时候,不数自己有多少匹马,而是数有多少“儿马子”(种公马)。牧民们认为,儿马子是值得信赖的,只要儿马子没少,马群里一匹马也不会少。
父亲给他讲过一个故事:有个牧民发现儿马子连续几天回来时都一身大汗,就跟着马群一探究竟。结果发现儿马子在山上和老虎打架,虎爪总是拍到儿马子的马鬃,然后缠在里面。老虎一掌拍过去,儿马子就有点歪,虎爪收回来,儿马子就被拉回来。这个牧民以为马鬃碍事,晚上把马鬃打掉了。第二天,儿马子又去跟老虎打架,没想到老虎一掌拍过来,就把儿马子拍到山沟里。原来正是马鬃保护了儿马子,让老虎拍不到他的要害。
宝音达来说,牧民每年春天都要打马鬃,却从不打儿马子的。但并非每个牧民都知道这个故事,有的牧民认为不给儿马子打马鬃的原因是,打马鬃时要把儿马子按住,这样会灭它的威风,对儿马子不利。
“有能力的人也有个性、做男人要顶天立地保护好自己的妻子儿女、不灭英雄的威风,这些马群中的规则,潜移默化在蒙古人的价值观当中。”他说。
答案在风中飘
一个偶然的机会,宝音达来和阿拉腾借高利贷保护铁蹄马的事,被北京两个环保组织知道了,他们的故事感动了一些关心草原的人。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宝音达来拿到了16000元捐款和44000元借款,还上了当初借的6万元高利贷。
但宝音达来一点也没感觉到轻松。他知道,马需要成群才能繁殖,又有防止近亲交配的天性,至少需要三十几匹马才能形成一个比较健康的马群。而当时,他们只有16匹铁蹄马,从种群繁衍的角度远远不够。
老哥俩儿商量后,一咬牙又借了3万元高利贷。这次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再添几匹母马,并找到一匹满意的儿马子。
去年9月底,贡格尔草原最繁重的秋季打草工作已近尾声。阿拉腾和宝音达来约好,再次一起出门买马。两人租了一辆大卡车,在克什克腾旗南部的芝瑞、乌兰布统一带转悠了一整天,又拉回7匹铁蹄马。
老哥俩儿合计着,这23匹马每年可以繁殖几匹小马,等数量增加,慢慢拆分成几个马群,或许能够满足健康繁殖的需要。
11月初,马文化协会的200多个牧民联名给克什克腾旗写信,请求“收回将马匹全部出栏的成命”。芒来教授把这封信转发给了自治区有关领导。
不知是这封信的作用,还是因为贡格尔草原连降大雪导致公路不通,时间到了,查马的人却没有来。
12月中旬,宝音达来接到芒来的好消息:内蒙古马业协会已经请示自治区领导,不久就要下达保护铁蹄马的文件。
尽管一直没看到芒来教授所说的文件,今年1月15日,宝音达来等来了几个特殊的“客人”。他们“代表克什克腾旗和达里苏木”,前来询问“养马是不是有困难”。宝音达来猜测,芒来所说的文件可能已经成真。
现在,宝音达来每天都笼罩在复杂的情绪中:如果真的下达文件,铁蹄马或许能够被暂时保护下来。但是,除了保住少量的名马活标本,曾经辉煌的蒙古马,明天又在何处?
他时常回忆起那场盛大的那达慕结束时的情景:比赛后,马和骑手们渐渐散去,草原恢复了原有的宁静,远处却又似乎还回荡着蒙古马急促的马蹄声和雄浑的嘶鸣,这声音挟裹在风中,飘散而去。
锡林郭勒大草原最佳时间:春夏季
锡林郭勒系蒙古语,意为丘陵地带的河。锡林郭勒盟位于祖国首都北京的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北与蒙古国接壤,国境线长1098公里;东邻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通辽市、兴安盟,西接乌兰察布盟,南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毗邻,总面积20.3万平方公里,是距北京最近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全盟辖9旗2市1县和3个自治区级绿色产业开发区,盟内有蒙、汉、回、达斡尔、鄂伦春等24个民族,总人口92万,其中,蒙古族人口占29.6%。有二连浩特和珠恩嘎达布其两个陆路口岸,其中二连浩特市为自治区单列地级市,属院批准的沿边开放城市,是我国连接蒙古国、俄罗斯和中亚、东欧各国的重要大陆桥。
锡林郭勒草原属内蒙古高原的一部分,地形比较平坦开阔,可利用优质天然草场面积18万平方公里。其地势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东南部多低山丘陵,盆地错落,西北部地形平坦,一些低山丘陵和熔岩台地零星分布其间。东北部为乌珠穆沁盆地,河网密布,水源丰富。西南部为浑善达克沙地,由一系列垄岗沙带组成,多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海拔在800
1200米之间,寒冷、多风、干旱,年平均气温1
2℃,无霜期90
120天。年降水量从西北向东南为150
400毫米,属中温带半干旱、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锡林郭勒盟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迅速,风多风大雨量少;夏季凉爽多雨,雨量变率较大;秋季天气凉爽,天气晴朗,风力不大,气候稳定;冬季漫长严寒,总降雪量一般在10
20毫米。锡林郭勒盟境内河流纵横,湖泊密布。河流大多数为内陆河,主要有乌拉盖河、巴拉根河、锡林郭勒河、高格斯太河;外流河有滦河水系。全盟有大小湖泊1363个,天镶地嵌在辽阔的草原上,总蓄水量35亿立方米,其中淡水湖672个,蓄水量20亿立方米。较大的湖泊有4个:乌拉盖湖、查干淖尔、白音库伦诺尔湖、浩勒图音诺尔湖。
美丽辽阔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旅游非常丰富,尤其以草原旅游丰富、草原类型完整而著称于世,即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半荒漠草原、沙地草原均具备,地上植物达1200多种。境内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国际生物圈网络的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草原自然保护区。每当盛夏来临,风光迷人的乌珠穆沁草甸草原是一片绿色的海洋,高贵的芍药花与美的山丹花争奇斗妍,片片白云在无尽的蓝天中飘游,牧人策马,牛羊游动,加上蒙古包缕缕的炊烟与缓缓行驶的勒勒车,定会使溶入大自然的游人顿感心旷神怡,美不胜收。繁花似锦的灰腾锡勒典型草原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锡林河九曲十八湾象是飘落在草原上的洁白哈达,足可使您留连忘返。当您步入这块神奇的土地,便可领略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
历史上的锡林郭勒大草原由五个部落组成,由东向西为乌珠穆沁、浩济特、阿巴哈纳尔、阿巴嘎和苏尼特五大部落组成。1958年锡林郭勒盟和察哈尔盟合并成锡林郭勒盟,察哈尔部落也融入到锡林郭勒草原上。其中察哈尔部落是从成吉思汗开始的黄金家族蒙古大汗的住帐部落,阿巴嘎部落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别里古台的后裔和臣民。他们至今仍然完整的保留着草原游牧文化与风俗习惯,从服饰、饮食、民居到歌舞、婚嫁、礼仪、节庆等,在整个蒙古民族的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如正蓝旗的奶食加工最为优秀,成为历代皇帝的贡品;正蓝旗的蒙古语被确定为现代蒙古语标准音,即蒙古语的普通语,仅从这一点也说明了锡林郭勒大草原在蒙古历史文化中的中心地位。这里有横贯草原中部的秦燕金古长城与世界著名的元上都遗址,还有典雅庄重的洪格尔岩画和明成祖五次北征留下的玄石坡、立马峰;内蒙古四大庙宇之一的贝子庙与祭祀圣地白音查干敖包把宗教与蒙古族文化溶为一体,世界闻名的恐龙之乡通古尔盆地唤起您涛声依旧。这里既有一望无际、空旷幽深的壮阔美,也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美;又有蓝天白云、绿草如茵、牧人策马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锡林郭勒盟拥有美丽的草原自然风光、古朴的蒙古族风情以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众多的文物古迹、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避暑气候,旅游开发潜力巨大。近年来,锡林郭勒盟盟委、行署高度重视草原旅游业的发展,并把它定为三大特色产业之一来抓。依托这些丰富的草原旅游,锡盟先后培育开发了骑马、乘驼、射箭、坐勒勒车、牧羊,祭敖包、蒙古族歌舞、服饰表演、体验牧户生产生活等旅游项目,推出了环锡林浩特天然草原游、锡林郭勒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草原生态游、乌珠穆沁草原游牧部落特色游、阿尔山圣泉康复保健游、草原牧羊游、锡林郭勒草原民俗风情游、草原婚礼游、沙源治理游、元上都遗址探密游、恐龙墓地游、中蒙边境游、草原那达慕、祭敖包、森林、沙漠、雪地探险游,自行车拉力赛、摩托车、汽车越野赛、、滑冰、滑雪等等特种专项旅游。旅游活动项目独具特色、丰富多彩。
锡林郭勒交通通信便捷,旅游购物市场活跃。目前锡盟以盟、旗所在地为中心,以国、省公路为主干,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络,通往各景点的路也基本上实现了黑色路面。锡林浩特铁路已与集通铁路线接轨正式通车,每日往返呼和浩特的旅游列车朝发夕至。锡林浩特飞机场能够起降波音737客机,可直飞北京、大连和呼和浩特,旅游旺季每日都有航班。207国道张家口至锡林浩特段加宽改造与京张高速公路的竣工,大大缩短了京津冀及以南地区的游客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旅程的时间,从北京出发陆路方面4个小时左右可进入锡林郭勒草原,7个小时左右可到达锡林浩特市,北京至锡林浩特航班仅用40分钟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盟内通信便捷畅通,并已建成盟、旗(县)、苏木(乡)、嘎查(村)四级农村牧区信息服务网络,其中60%的苏木(乡)已接通互联网。电力供应充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综合服务功能不断提高。旅游购物市场十分活跃,全盟利用当地产的肉类、乳品、骨、角、毛、玛瑙、植物及金、银金属等开发设计生产出各类风味食品、工艺品、纪念品400多种,可满足不同地域游客旅游购物需求。
锡林郭勒大草原之所以深受世人瞩目,就在于它是一个天然的绿色宝库,拥有无以伦比的草原旅游生态。十五期间,锡林郭勒盟将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发展草原特色旅游业,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并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加大对草原旅游业的投入。在此基础上,锡盟今后要以大力发展国内旅游为基础,以开发国际旅游为重点,突出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独特自然景观和浓郁的蒙古族风情,建设符合国际旅游标准的草原旅游景区(点)和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服务设施,力争在2010年以前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成为我国北方新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草原旅游地区。
锡林郭勒草原有最蓝的天,最白的云,最清的风,最绿的草,有最独特的风情来吧,朋友,踏着优美的旋律,伴随着蒙古族长调,倾听着马头琴的诉说,走进美丽的锡林郭勒草原,这里会给您带来最快乐的时光,因为这里有热情好客的人们。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