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去苏州给女友过生日,在苏州待三天,怎么安排时间?

2.黄河有多长

3.黄河的资料

临河天气预报30天查询百度百科_临河天气预报30天查询

2021年3月17-21日,黔渝访春5日之旅。

2020年已经遍游重庆,但是年底这里又新增一家5A景区-濯水景区。重庆是当前绝对的网红城市,对游客尤其是吃货的吸引力是无法抗拒的。贵州安顺的平坝樱花最近这两年在媒体的反应亦是甚嚣尘上,这里的樱花一般在3月中下旬达到盛花期。如果单单为了看一场樱花而大费周章地飞到贵阳,未免有些物无所值,因此把安顺平坝樱花与重庆濯水景区组合在一起,就成为一次颇有价值的春日之旅,于是便有了这一次烟花三月访春探幽的行程安排。

3月17日19:00到达贵阳,先期到达的团友在机场接了我们,大家去往观山湖区酒店附近的老凯里酸汤鱼品尝了地道的贵州菜肴。

DAY1? 平坝赏樱

昨天晚上浏览新闻,APP推送了一条关于贵阳喀斯特公园的信息,这个公园距我们住宿的酒店大约5公里的路途,位于我们去往樱花园的路上,于是我们途中先游览一下这个公园。昨天晚上下了雨,贵阳早晨的空气清新无比。相较银川和北方大部分城市这两天的强沙尘天气,贵阳给人的感觉就是如若仙界,满眼花红柳绿,空气甘冽清纯。喀斯特公园北门位于翠柳路,公园里除了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外,并没有多少游人。早春时节,公园的紫叶李、樱花、海棠和杏花等竞相开放,姹紫嫣红,生机勃勃,让人深切感受到盎然的春意。喀斯特公园有南石林、北石林和阳明草堂三个景点,我们按引导牌先来到南石林。关于石林,我曾两次到访昆明的路南石林,也曾游览过重庆的万盛石林,比起这些石林界的知名景点来,这里的石林的确是小巫见大巫了。规模虽然比不上,但是这里的石林也自有其特点。进入石林区域,先是一处如一线天般的窄窄的石缝,逼仄的石阶蜿蜒向上,石林造型奇特,千姿百态,各有特点。“步步高升”、“象鼻石”、“阳明石书”等景观惟妙惟肖,浑然天成,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在步步登高的路段,黛色的岩石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青苔是很娇贵的菌类植物,要求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喀斯特公园位于贵阳城区,公园里有苔藓生存,说明这里的空气质量是相当优质的。大约用了20分钟的时间,我们游毕南石林。因为今天的主要目的地是平坝樱花,因此我们结束了喀斯特公园的游览,驱车去往安顺方向。

喀斯特公园距樱花园路程53公里,途中行驶沪昆高速和贵黄公路。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贵阳那充满诗意的春天便在两侧的视野中热烈地延展开来。远处一座座兀然独立又隐隐相连的喀斯特山峰展示着清秀的形体,一片片亮**的油菜花田和碧绿的农田交汇成一张惊艳的画毯,从公路两侧一直铺向远方淼淼的天际。真羡慕贵州人民,每天生活在这如诗如画的画卷当中。在这令人兴奋的烟花三月中,即便没有船下扬州,但能来到这诗画贵州,也是人生之幸事啊!在距目的地大约还有16公里的时候,公路两侧出现了如烟似雾般的樱花园景观,大片的樱花如同凝重的粉黛云霞低垂在天际,让人震撼不已!可惜我们反应的太慢,也没有停下来拍照,而且返回时并没有原路返回,因此使这里成为我们此次赏樱之游的惊鸿一瞥!令人回味无穷,久久不能释怀。

来到樱花园,大约是10:00的时间。我们把车停好后,步行进入樱花园区。樱花园区入口是一处中式的牌楼,上有“平坝农场”的字样,不过字体上方悬挂着警徽,后来进入到景区内部后发现“贵州省平坝监狱”就在景区之内,因此平坝农场应该就是隶属于监狱的农场了。景区门口还树有一处碑石,上面镌刻着“红枫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这应该是“平坝农场”的学名了。行前看过攻略,樱花园现在是大火的网红景点,周六日游客一般都超过20万人,我们以为今天并非周末,应该不会人太多。结果证实我们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现在的樱花园已经人满为患,游人如织,摩肩接踵。

樱花园的导航图显示,园区共有四个景观区域,分别是繁樱广场、寻樱园、漫樱园和花雨岛,除花雨岛外,其余三个都是核心观景区。我们跟随者熙熙攘攘的人流进入景区,不知不觉中已经走过了繁樱广场,来到寻樱园景区。进入寻樱园,或蜿蜒或笔直的公路把游人们带入汪洋恣肆的花海,樱林落英缤纷,花瓣飞舞,满目皆是粉白的如霞似雾的烟云,到处都是樱树袅袅婷婷的妖娆身姿。风吹樱落如雪,一路繁花相迎,在这春风和畅、阳光煦暖的早春三月,沐浴在漫天飞舞的樱花雨中,任飘飞的花瓣拂过面庞发际,还有什么情境能比这里更有拥抱春天的仪式感呢?漫步在樱林成海、花枝摇曳的花丛小径,徜徉在飘飞着花瓣的花海之中,看众多游客心花怒放地在樱花树下摆着各种姿势拍照,更有很多游客着上飘逸舒展、红飞翠舞的汉服,擎起一把满带汉风古韵的花折伞,倏忽中令人似乎穿越到了古代,亦或游移到了东瀛,时空交错的感觉时时撞击着思绪,纷乱错落地飘飞开来。

平坝樱花的面积达到了2.4万亩,是亚洲最大最集中的樱花种植区,这里的樱花主要是早樱和粉樱,总数已经超过70万株。据了解,最早的时候农场栽种了大约5000亩的樱花苗,准备待樱花长大后出售,但还未来得及出售,樱花已经开成花海,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因势利导,在众多企业的投资支持下,樱花园快速扩大到2.4万亩。在2018年之前,樱花园只是为当地人所熟知,直到有人把樱花园航拍的照片上传到了REDDIT上,引起了世界的关注,人们都以为是日本的樱花,然后有观众指出是贵州安顺的平坝樱花。2019年英国的BBC报道了这里,使平坝樱花引爆了流量,惊艳了世界。令人略感遗憾的是现在的时间节点,早樱已经开败,粉樱尚未绽放,有点青黄不接,如果再晚上一周的时间,就是粉樱的盛花期,景色应该较现在更美,不过彼时的早樱估计已经落幕了。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来之则安之了。

游过寻樱园,我们去往漫樱园。由于距离要有三公里,我们选择了电动共享单车。经过了平坝监狱,再行驶过一片商业区,就来到了人潮汹涌的漫樱园。漫樱园是一处坡地景观,高处有景区设置的观景台,低处可直接来到湖边。这里的观景台的确是一处绝佳的赏景所在,可以全景观看花雨岛的风貌。可惜游人众多,想拍一张单独的照片都不容易。红枫湖如同一块绿色宝石,温润如玉,碧波万顷,又像是一条绿色的丝带,缠绕在满目粉白的花雨岛中。满岛粉白的樱花如伞盖一般浮动在碧波之上,近前的大岛热烈奔放,如火如荼,远方的小岛温婉丽质,绰约多姿。樱花海灿若云霞,花雨岛粉妆玉琢,风儿摇动树梢,粉白的花瓣如雪片般飘飞到湖面,便令湖水有了令人黯然销魂的景致。“零落成泥碾作尘,惟有香如故”,尽管樱花没有沁人心脾的味道,但飘飞的花雨和满地的落英更让人频发怜惜的感叹,又有些许黯然神伤的情愫,“无可奈何花落去……”樱花园中自徘徊。

游毕漫樱园,赏罢花雨岛,我们出得樱花园区。本来用无人机航拍樱花园区的全景,但不知什么缘故,无人机上飞到150米后或前飞500米后便显示信号丢失,只得放弃,这未免又让人有些遗憾。

结束了樱花园的赏樱之旅,原本去息烽集中营游览,但看导航要有110公里的路程,往返时间不够,于是我们返回贵阳到贵阳北站,乘高铁去往重庆。

下午6:00,高铁驶入重庆西站,安排好住宿,已是华灯初上时分。既然已经来到重庆,满足口腹之欲是必须要做的功课。我们来到九龙坡的巴国城,在一家“周师兄”的火锅城大快朵颐一番。

DAY2? 濯水探幽

2021年3月19日,黔渝访春第二日。

来到重庆,还要品尝令人心心念念的小面。早晨在沙坪坝西南医院附近的一家老太太摊摊面品尝了豌杂面,感觉一般,没有吃出那种令人回味无穷的感觉。

重庆市区的交通很是拥堵,用了大约40分钟的时间才驶上包茂高速,13:30我们到达位于黔江以东约40公里的濯水景区。濯水景区是2020年12月才获批为5A景区的。景区由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和蒲花暗河组团而成。在游客服务中心,服务人员告知,蒲花暗河因为蒲花河涨水,不能坐船,只能游览溶洞。如果想游暗河的话,可以先去古镇游览,然后看明天的水位是否能降下来。既然如此,我们就先游览古镇。

濯水景区位于重庆以东300多公里的黔江县,于2020年申办为国家5A景区,由濯水古镇、风雨廊桥和蒲花暗河三个景点组团而成。

濯水古镇自清代后期起,便成为川东南驿道、商道、盐道的必经之路。民国二十四年左右,此地商贾云集、店铺鳞次栉比,是其繁荣昌盛的巅峰时期,知名度盖过当时的黔江县城,与酉阳龙潭、龚滩合称“酉阳三大名镇”(濯水于1952年划归黔江管辖)。1956年后,由于种种原因,古镇的商贸逐渐萎缩,喧嚣了100余年的商贸重镇,逐渐归于无声的平静。昔日的达官显贵、商贾行人, 也随着时间的逝去而被人淡忘。唯有那条古石板道,还静静地躺在那里,见证着曾经的繁华。流过濯水古镇的阿蓬江自古与乌江、酉水一起成为沟通三峡地区和江汉平原的重要通道。濯水古镇见证了巴人的进退兴衰,目睹了秦人的金戈铁马,拥有较多历史遗址以及相关的历史典故。街巷格局保留完整,具有独特的渝东南古镇格局。

古镇入口外的广场一侧是三栋依古镇风格建设的仿古塔楼,分别是濯水的检察、公安和法院,给游客们带来莫名的安全感。我们先在古镇旁的水师城门下到阿蓬江边,欣赏古镇的江边景色。濯水古镇是武陵山区少有的土家水乡,作为重庆旧城老街的典型,这里的街道多临河铺筑,居民枕河而居,一排排土家吊脚楼建于石砌的河堤之上,蜿蜒林立,迤逦成线,一派水乡绮丽风光。

古镇入口矗立的石牌坊应是后建的仿古建筑,尽管缺少了风雨的洗礼与岁月的沧桑,但也给古镇增添了几许威严和气派。

天阴阴的,空气中氤氲着浓浓的水汽。徜徉在古镇的石板路上,最先遇见的是一座距今300余年的古戏台,檐上惟妙惟肖的人物雕花在现今已是难得一见。以一座戏楼作为古镇的封面,是大多江南古镇惯有的格局。“两水润新园,绕岸轻波堪濯足;七弦萦古镇,连台好戏可清心。”戏台两台侧镌刻的一副对联勾画出古戏台的灵与气,古镇街巷中一缕缕书香墨韵更蕴足了古镇的文化底气。一条条幽深的古巷细弄,一头勾联着古街,一头曲曲折折地穿行于一幢幢马头墙、小青瓦的徽派建筑群落,把整个古镇引宕得一波三折,仿佛有了音乐的节奏。“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想那绵长清丽的诗意,也就这样从两旁老木楼的雕梁画栋、窗棂嵌花里演绎出来。

导游介绍,明末清初自水运来此经商的“詹氏徽墨”开启了徽商时代,而后商号、民居、会馆、私塾均与徽派建筑风格融合,并逐渐与土家吊脚楼群形成了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独特建筑风景。走过濯水老街“三道拐”,抬头就看到著名的龚家抱厅,这里是我国物理学家龚沛光先生的旧居。“抱厅”是土家族吊脚楼最具特色之所在,龚家抱厅设计得十分巧妙,虽然临阿蓬江而建,但从街面一侧看过去,楼的正面朝街,而驻足江边,楼的正面又朝着江边。龚家抱厅的右前方,便是一处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万天宫,只是这里因为维修并未开放。

继续前行,不远处便是这古镇的核心区域—樊家大院,这里也被称作濯河坝讲堂,在当时应该是古镇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樊家大院门厅的外面立有一座“天理良心”的石碑,这块石碑所刻便是濯水古镇以诚为本的商业核心理念。濯水古镇,“天理良心”;蒲花暗河,“苍天有眼”,这两处集人文与天然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已经成为濯水景区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游历在濯水古镇中,不禁与龚滩古镇和其他古镇做起比较。濯水古镇与龚滩古镇同在古时商业发达的巴国地区,古镇的建筑风格宽广气派,格局宏大,与一些江南婉约派的古镇比,更彰显了渝商眼界高远,气度不凡的行事风格。

游览古镇,自然要品尝古镇的美食。我们在一家稍显热闹的小店品尝了牛肉绿豆粉和马打滚,绿豆粉和重庆小面相仿,而马打滚分明就是北京的驴打滚换了一个名称而已。品尝了小吃,古镇之旅便告一段落,我们去游览古镇号称“天下第一”的风雨廊桥。

濯水古镇的风雨廊桥是连接古镇与新镇的人行交通道路,横跨阿蓬江和蒲花河。关于濯水廊桥的具体修建年代,无法查知古代有无,据网上普遍的说法是2010年10月竣工并对外开放,其长 303米,是廊桥。但在2013年11月27日凌晨,风雨廊桥遭遇一场火灾,使桥面上的木质建筑被烧毁,但桥墩、桥面钢筋混凝土建筑并未损坏。2015年当地开始重建,后于2017年重新开放,重建后的廊桥长658米、宽5米,同年8月底,濯水廊桥荣获“世界第一风雨廊桥”的称号。据了解,其实我国最长的廊桥在山东莒县,那里的廊桥长度为750米,只不过整座廊桥均为混凝土浇筑而成,相比濯水廊桥的全木制作,无论从建筑工艺还是建筑风格,还是从桥体的艺术性、观赏性而言,两者均不可同日而语。

风雨廊桥分为四段,从左至右依次是“濯河怀远”、“唐钟长韵”、“彩虹伏波”、“蒲花飞龙”。从古镇进入风雨廊桥的第一段—濯河怀远,这座廊桥古称作“沧浪桥”,应该也是历史最为久远的一座廊桥。桥长310米,桥上建有层塔亭,最高处为中心阁楼;整座桥体应用重檐、歇顶、土家点将台、檐口升起和多层举折等手法,创造了统一而有变化的桥身形态;造型古朴典雅。第二段廊桥名为唐钟长韵,有105米长,中央钟楼部分四层26米高,该段由廊道和钟楼构成,中心位置高耸重檐歇山顶式钟楼,只不过唐钟当前正在维修,并没有悬挂于钟楼之上。彩虹伏波桥长米,该段跨越蒲花河,是由单拱桥体与曲直桥面结合的桥身,线条柔美,宛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彩虹伏波连接着蒲花飞龙,这是最后一段廊桥。蒲花飞龙长146米,以曲线屋顶与现代格栅桥墩相结合,立面以龙的整体形态为创作原型,隐喻与水相生的飞龙跨河腾飞。

在起起伏伏的廊桥中上下穿行而过,欣赏着两侧廊柱镌刻的楹联,感受着汉族和土家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氛围。唐钟长韵和彩虹伏波两段廊桥的两侧修建的是湿地公园,也是完整拍摄廊桥雄姿的最佳场地。在这里进行了各角度的拍摄后,我们继续回到蒲花飞龙之上。这座廊桥的造型最为前卫和时尚,桥体运用了大量的方木,用粗大的螺栓构建在一起,虽然是传统的木结构廊桥,但这种造型和工艺给人以现代工业风的感觉。

距离廊桥的尽头仅仅几十米的地方,包茂高速的高架桥穿镇跨河、飞驰而过,大桥巍然耸立,桥墩估计有近百米高,为了美观起见,桥墩都涂刷了绿色的图案,使之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迤逦蜿蜒的黑咖色的木质廊桥遇见巍峨挺拔的混凝土高速路桥,给人带来的反差感非常强烈。传统与现代,闲适与高速,东方建筑美学与西方建筑风格在这里既融合又碰撞,无论怎样,都充分彰显了中国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的发达与深远的文化传承。

游毕风雨廊桥,已是下午3:30。看天气预报,明天这里有雨,这样的话蒲花暗河的水位就不会下降,那样明天同样不能乘船游览。既然如此,不如今天就去。

蒲花暗河景区由溶洞、地下河和地上河三部分构成,其中地下河与地上河部分要乘船游览,不能乘船的话就只能游览溶洞景区了,因此景区现在只收半票50元。对于溶洞景点,我们已经司空见惯,但既然已经来到景区,不管怎样也要浏览一下了。5A景区的名头绝对不是虚名,尽管现在不能全面游览,但景区的游客还是熙熙攘攘地排起了长队。从景区乘坐观光车来到三公里以外的后山服务站,进入蒲花暗河景区。入口处是峡谷的顶端,蒲花河就在几百米深的谷底,峡谷壁立千仞,沟深谷幽,从上面就能听得到下面河谷里涛涛的水声,依稀可以看得到一片片碧绿的河水。顺着蜿蜒回转的木栈道下到谷底,前行大约几百米,便来到景区命名为赤穴的溶洞。按我前期看到的景区介绍和自己的想象,这里与广东清远的连州地下河相似,溶洞和地下河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就是这里可以乘船从地下河驶出到地上明河,而且可以看到景区的标志性景点—天生三桥。没有了这些,我们只能观赏溶洞,但这里的溶洞与连州地下河相比,相差甚远,几乎没有什么欣赏价值。流石坝、灵性之光、千层梯田等景点与其他溶洞并无太多区别。唯一令人感觉有观赏价值的就是这里的穴珠。穴珠也称洞穴珍珠,是洞穴豆石或俪石在洞穴滴水坑中形成的具有同心圆结构的碳酸钙球状沉积物。在溶洞中看到穴珠,应该还是第一次,这让我们感觉来到景区才算有了一点价值。溶洞内面积不大,景观也不多,大概有半小时的时间就结束了。没有看到心怡的景致,又成为在濯水景区的一处遗憾,果然是遗憾常有,完美不可多得啊!

结束了濯水景区的游览,我们驱车返回到黔江县投宿,晚上品尝了当地的名吃—黔江鸡杂。

DAY3? 黔江闲游

2021年3月21日,黔渝访春第三日。

于平坝观赏了樱花,在濯水游历了古镇,此次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已经打卡完毕,剩余的时间便是如野鹤般闲游了。既然来到了黔江县城,那此处城中的城市大峡谷就必须要游览一番了。

早上9:00,吃过早餐去往7公里外的大峡谷景区。黔江城市大峡谷又名芭拉胡景区,芭拉胡是土家族语“大峡谷”的意思。黔江有峡谷城美誉,是中国文明用语以土家语命名的城市旅游品牌。因“芭拉胡”应用性好,本身是话题热点,表达萌奇神秘口语化,语言直译还可国际通用,因而成为黔江旅游主题口号“神秘芭拉胡、魅力阿蓬江”的关键词。

进入大峡谷景区,走上808米长的空中栈道,神秘的“芭拉胡”就蓦然跃如你的视野之中。峡谷壁立千仞,山崖刀砍斧削;两侧峰峦起伏,谷底水声轰鸣;栈道蜿蜒盘旋,峡江迤逦下行;如此天造地设,恰似鬼斧神工。大峡谷如同一条绿色丝绦,将黔江老城与新城连接在一起,绘就一幅现实版的“城即景、景即城”的水墨丹青画卷,也成就了“城在峡谷上,峡谷城中央”的世界罕见、亚洲唯一的独特城市景观。大峡谷谷宽80-100米,平均深度200米,最大落差500米,大多崖壁与地面成直角。沿着曲折回旋不断抬升的栈道向前,经过几百米的行程便来到了凌空飞架的慈航桥上,在桥上可以俯瞰高崖耸立、峡江奔流的峡谷全貌,又可回望傲然耸立、怪石嶙峋的沿江崖壁。在这里,还可以远眺景区尽头雕刻在一片宏伟山崖上的观世音摩崖石刻造像。观世音摩崖石刻底座的花纹已经覆满青苔,由此推断应该是古代的遗存。景区的观音寺应是依此而建,粉墙朱门黛瓦,依山错落而建,在幽深翠绿的山谷之中,成为一抹靓丽的风景。摩崖石刻的对面,景区还修建了一座圆形的佛音坪,站在佛音坪中央,发声时果然回音作响,声如洪钟。

返回时行走景区步道,途径放生池、喀斯特石林,再顺着蜿蜒的石阶经过奕孝亭,这里是大峡谷景区的制高点,可以一览景区的全貌。

中午12:00,在蒙蒙细雨之中,我们结束了大峡谷的游览,驱车返回重庆。晚上在观音桥的好吃街逛吃,品尝了雾都城外的重庆土菜。

3月21日,逛吃重庆有名的小面。下午川航3U8793航班返回银川。

去苏州给女友过生日,在苏州待三天,怎么安排时间?

11.

,?,?

12.

13.?

14.,?,

15. 3330?10050 ?50? 30?50?

16. ?(208?)20 ?

17.?"?",?

:500,!,?,,?,?.?,?,,.

:?,,,,...?,.,?,?,!"?".

,?,?,,?

18.

19

20.:

: 279?

: ?

: ?

282?281280?279

21.?,?

黄河有多长

第一是同里古镇,来苏州一定要去水乡古镇,最好在里面住宿,临窗小酌,静看小桥流水,别有一番趣味。苏州著名的水乡有周庄、角直、同里。相比较而言,周庄门票100,名气最大,但是商业气息太浓,已经丢失了好多原本的感觉;而角直又有点小,快的话一下午都用不了就走完了,不适合情侣漫步。同里适中,还没有被商业的气息同化,门票80,包括里面几乎所有景点(只有一个“性文化博物馆”是要另收费的,不过也很值得一看),很合算,而且它下午五点之后就不收门票可以随便进了,可以去看小桥流水人家,完全免费。建议最好下午去,进去之后找个客栈住下,然后尽情流连在水乡的曼妙风景中。转天再出镇买门票进景点游玩。

去同里的方法是,火车站出站后向北走,过一条铁便桥向西100米左右有一个公交车站(平四路公交首末站),旁边有卖去同里和周庄的车票的小房子。如果不想麻烦,在那里也可以直接买同里古镇的门票的。注意,如果你们决定在同里过夜,买票时一定要跟售票员说明,她会在票面上印上日期,以证明你的票没有过期。空调大巴直达,时间四十分钟左右。下车出站后向右拐400米就可以看到同里古镇的牌坊了。

第二是园林。中国有四大名园,苏州就占了两个(拙政园、留园)。不过说实话,苏州园林如果不是专业人士,而是没有很深的古典文学、建筑学知识的游客(像我这样的),对于里面的感受应该是大同小异的。这些园林里面,拙政园门票70,寒来的话是淡季50。是苏州最大的私家园林,比较豪华;留园里面有很有特色的太湖石和盆景,环境也很美;狮子林在拙政园旁边,以山出名,里面巨大的山完全可以当成迷宫,适合情侣在里面玩;沧浪亭和网师园相邻,这两个园林比较小,平时人会很少,可以当成休憩的场所。当你们在苏州大街上面对车水马龙的喧嚣无可奈何之际,可以走进园林,走进一方净土,暂时躲开尘世的纷杂,享受现代人宝贵的片刻宁静。另外,苏州博物馆位于拙政园旁边,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收山之作,免费的,值得一去。

票价:留园40、狮子林30、沧浪亭20、网师园20。现在属于旅游淡季,这边门票肯定会再便宜一点的。

园林里面有个特殊的地方:虎丘。位于苏州市西北,是一座小山,挺有特色的,淡季门票40。可以一看。里面有许多文化的古迹。

出行方式:苏州博物馆(拙政园、狮子林),火车站出站后站前广场车站有游5路车直达;沧浪亭,平四路公交首末站有许多车都可以到的,102路坐到三元坊站下车步行一段路就到了;虎丘:火车站站前广场有游1、游2路直达。

最后就是一些古街了。苏州的老城区是保存比较好的了,从虎丘出来,东南方向是山塘街,白天去会有好多人家依旧是临河而居,在河水里洗衣淘米,很有风情;还有不少民俗小吃和特色的手工艺品,建议去尝一下海棠糕、梅花糕、炸臭豆腐。到了晚上,万家灯火的场景,时不时飘来的评弹和吟唱,绝对让你感慨万千。这是一条很不错的古街,全长有7里,从石路商业街直通虎丘,有兴趣可以走完它;

从火车站出来坐游5到相门站下车,向回走500米左右,路北面有一条古街“平江路”,这是苏州保存最完好的古街,几乎完全复制了宋元明清时期苏州城的形态。里面的桥和井基本都是古迹,甚至会有宋代的产物,看看你有没有兴趣寻找了哦!街上有一家甜品店“桃叶铺”,里面的双皮奶是很好吃的甜点,还有很多其他的甜点零食,适合女孩子去的好地方!

苏州观前街是全国十大商业街之一,东西不是最全,不是最便宜,但是确实是很有特色的商业街。那里没有高大的建筑,最高的也就有6层吧,基本就是古色古香的店铺,配上里面新潮的服饰,很有种对比的感觉。可以在里面看看丝绸之类的苏州特产,至于观前街的小吃,推荐星巴克门口的烤鱿鱼,其它的就一般了,而且观前街上的小吃是比较贵的。而石路商业街则是另一种风格,很繁华,和一般大城市里的商业街差不多,如果想逛街的话可以考虑去一下。

出行方式:山塘街:火车站坐游5(向西坐)山塘街站下车,下桥就到了;平江路:游5相门站下车向后走500米路北;观前街:游5“醋坊桥观前街东”站下车就到了。

苏州著名小吃很多,朱鸿兴的面食、绿杨的馄饨等等好多。不过这些名声在外的如今都似乎名不副实,至少我个人感觉一般。推荐一下下面的几个:

哑巴生煎,游5路“市立医院东区东”站(没打错,就是这个站名)下车向前步行50米。特色:外焦里嫩的生煎包子。比较便宜,味道也很好吃,尤其是里面的汁,很香。其它的牛肉粉丝汤也不错,里面放了咖喱粉,别有风味。每个人消费大概在10元左右。

四海游龙,锅贴店,苏州有很多分店,特色是里面的辣味锅贴,很好吃。不过由于是连锁店,所以不能算是特色吧。每人消费15元左右。

后庄小吃街。打车去后庄,那里有一条小吃街,由于附近是大学生公寓,所以你能想象那里面的场景。各地的美食很多很全:东北熏肉大饼、大连的鱿鱼、武汉热干面和、福建酸菜鱼,当然还有苏州的梅花糕等等小吃。当然,这里的气氛不适合情侣漫步,不过是很实惠也很好吃的。顺便说一句,去那里的话要当心失窃。不要频繁从钱包里掏钱,最好事先备好零钱。别没吃几个钱,都喂给贼了。附近的庄先湾路上也有许多面向学生的饭店,环境一般不过够实惠,味道也很不错。

想去环境稍好一点的地方,凤凰街是不错的选择,这是苏州的美食街,路边的店面都是中等规模的饭店,价格适中,平均消费每个人差不多三四十左右。要是想吃正宗的苏菜,就要去和观前街平行的一条太监弄上,那里有许多老字号,比如松鹤楼、得月楼、王四酒家等等都不错,就是价格稍微贵了点。为荷包打算,还是少去为妙。

住宿的话,观前街附近有很多旅店,标准间一般120一夜,虽然规模比较小可是很干净;平江路上有青年旅社,应该会更加便宜一点,不过环境稍微差一些。要想住的好一点,观前街西边有如家快捷,很干净,很温馨,有家的感觉。普通房210一夜。在古镇住宿基本也是100-140元一夜,环境自然没有市区的好了,不过临窗看水,也别有一番风味了。

另外提醒你,苏州的冬天相对多雨,出行一定要带伞,再就是不要相信天气预报里的温度预报,实际上的体感温度会比预报的要冷。建议多穿点衣服。苏州出租车起步价10元3公里,之后的一般是1.8元或2元一公里。市内公交车一般为1元或2元,空调车加价1元。

以上就是苏州这座城市旅游的基本介绍。可全都是我自己的经验哦!祝你开心!

顺便说一句,完全原创的,楼上那个家伙如果不信可以仔细看看,两个问题都是我回答的。

黄河的资料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水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大于14℃,最低的地区小于-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洛阳盆地44.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河源地区-53.0℃。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年降水最多的站为泰山顶达1108.3毫米;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一带,在150毫米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毫米。上游降雨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暴雨极少,日降水量很少超过50毫米;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7年8月1日发生过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雨1400毫米(调查值),超过世界最高记录;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雨中心宜阳县石 镇24小时降雨734.3毫米,也是黄河流域罕见的大暴雨。

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黄河的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径流的时空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干流为2.5~3.5倍,支流为2.5~40.8倍。各地区的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1~0.53。多水区和少水区径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径流系数最大为0.7,最小只有0.01。

第二,汛期长、洪水次数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总历时长达10个月。伏、秋汛合称为大汛,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来源有兰州以上、晋陕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涨落比较缓慢,历时较长,兰州水文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40天,最长可达66天,最短22天;中游洪水涨落较快,尤其晋陕区间的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干流龙门站洪水历时平均46小时,最长80小时,最短20小时,连续洪水一般为3~6天,涨水平均8小时,最长30小时,最短2小时;支流洪水更是来猛去速;下游干流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其特点与来源有关,但又受高含沙量变动河床和滩区建筑物的影响,往往使洪水演进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黄河下游两个河段,均由冰塞、冰坝壅水形成。黄河下游的冰情变化极不稳定,约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份则三封三开。60年代以来由于三门峡、刘家峡水库防凌运用,冰情有较大变化,凌灾有所减轻,但盐锅峡水库至刘家峡河段于1961~1962年度,青铜峡水库上游于1967~1968年度,天桥水库上游河曲河段于1981~1982年度都曾发生过严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桃汛是宁夏、内蒙古河段开河时融冰水和河槽蓄水下泄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开放季节,洪峰不高,涨落较缓。12年后为了下游灌溉,三门峡水库调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并且水沙异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中游三门峡以下水多沙少;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上水少沙多,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支流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最大含沙量达1700公斤每立方米。干流陕县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流,由于河流含沙量高带来了特殊的产流、汇流、产沙和输沙规律,并造成河槽冲淤游荡,河床剧烈变化,水位变化无常。

黄河水文工作是治黄的基础,是各项治黄工作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降雨的定量观测;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汛”;到了清朝(164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1912年设立了泰安雨量站。1915年设立了支流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1919年至1933年又先后增设了黄河干流陕县、泺口、柳园口及支流泾河张家山等水文站和支流渭河咸阳、交口镇、阳平关、泾河船头等水位站。1933年陕县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引起了国民对测报洪水的重视,促进了黄河水文工作的发展。1937年黄河水文观测站点有增加,曾达到水文站(包括渠道站,下同)43处,水位站29处,雨量站185处。后因战争影响,一大批测站停测,1939年只有水文站26处,水位站4处,雨量站80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又恢复到水文站60处,水位站33处,雨量站73处。建国前夕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民国时期还进行过部分水文资料整编,开展过水文分析研究,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报汛手段除电话外又设立了专用电台,但总的情况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

建国后,党和对黄河治理十分重视,在治黄工作的推动下,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建国初期,黄委会统一了全河治理,确定了治理黄河的目的是“变害河为利河,上、中、下三游统筹,干支流兼顾”的方针。黄河水文工作根据治黄要求,以为防洪服务为主进行恢复发展。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治黄工作进入了由防洪过渡到治本的阶段。黄河水文工作除继续为防洪作好水文测报外,并为黄河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引黄灌溉、水土保持等全面服务。50年代末期,在国民经济“”的形势下,黄河水文工作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在1958年和1959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后,1960年又提出“开展全面服务,保证治黄重点,大力支援农业,洪水枯水泥沙并重,大中小河兼顾,基本站、实验站并举,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针,全面高速度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建设过快、战线过长、工作不切实际的现象。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展阶段,水文站网已初步形成,水文测验已全面展开,测验规范己大力贯彻,实验观测分析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历年资料整编已全部刊印出版,逐年资料整编体系也已建成,水文情报预报,已在防洪防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黄河水文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70年代虽曾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发展,稳步提高。在这一阶段里,由于黄河干支流相继建成了15个大型水库,支流上也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引黄灌溉和水土保持面积不断扩大,使黄河水文自然变化规律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治黄对水文工作提出了完善站网,提高测验质量,算清水账、沙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深入探讨水文变化规律的要求。据此进行了调整发展站网,整顿加强设施,以土洋结合和开展协作的方法研究创造了适应黄河特点的测验工具仪器,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水文测报质量,开展了气象预报和水质监测,增加了服务项目,全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水文分析计算并开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各项水文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80年代,遵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治黄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水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洪水测报为中心,研制、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建立自动测报系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站网建设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战略部署,建国后即以全面控制洪水、径流、泥沙为原则,恢复旧站,建设新站。1950年全河水文站即已恢复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河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已为1949年的4.7倍、2.7倍、13.8倍。1956年编制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站网提供了依据。1960年站网密度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泥沙站网大大超过了一般河流。1960年以后,为了适应黄河流域自然情况和治黄工作的新变化,又修订了四次站网规划,其中60~70年代三次,80年代一次。60年代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不适当地撤销了一大批测站。到了70年代逐渐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一批小河站。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其中渠道站129处),水位站60处,雨量站2357处。其中属黄委会系统的分别为139、35、763处。全河水文站每万平方公里4.28站,为1949年每万平方公里0.52站的8.23倍。全河雨量站每万平方公里31.32站。水文站体制也由全部水文站常年驻站观测,改为大部分支流站实行站队结合。随着水文站网的逐步完善,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洪水等各项水文因素的形成变化,已得到全面控制。

二、水文测验

(一)基本测验

测验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建国后,各项基本观测迅速全面展开。在测验设施方面,除了进行高程和平面控制建设外,主要创建了适合各站特性的各种测验设施,用测船测验的水文站一般架设吊船缆道,山溪性河流架设缆车(吊箱)缆道,断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漂浮物较少的水文站架设流速仪缆道。在洪水时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都架设了浮标投放器。1987年全河已架设吊船缆道64处(其中黄委会系统37处),缆车和流速仪缆道252处(其中黄委会系统94处)。黄委会系统除黄河下游河面特别宽,游荡多变的夹河滩水文站外全部架设了缆道。兰州水文站还建成了半自动流速仪缆道,宁夏固原水文站架设了双刹型电动独轮缆道。电动升降缆车己作为中国水文业务技术经验之一,列入世界气象组织推行的《水文业务综合子》向各国推荐。少数使用机动船的站,则加大了马力,建立了机船组,提高了测洪能力。河口水文实验站建造了黄河上最大的600匹马力40.15米长的浅海测量船。

在测验工具仪器方面,首先配齐了各站必需的测验和测量工具仪器,然后根据各站特点逐步改进提高。雨量观测,由雨量筒改进为自记雨量计和遥测雨量计,1990年雨量自记程度全河已达46%,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60%。水位观测由直立固定水尺发展到活动水尺和各种适合测站特性的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计,1987年水位自记程度全河已达20%,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24%。测速仪器由一般流速仪改进为防沙防草流速仪。测沙工具由直立式悬移质样器改进为横式样器,进而研制了同位素测沙仪。泥沙颗粒分析仪器初期为筛分析、比重计、底漏管,于1960年改为粒径计,1980年发展为光电颗分仪。

测验规范是测验工作的法规,为了统一测验标准,提高测验质量,1951年黄委会首先制订了一个简单的测验规定。1956年后认真贯彻了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并制订了补充要求,改进了测验方法。在测流方面,对测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试验研究,不断改进提高。泥沙测验方面,建国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除了各站一般泥沙测验外,还有部分站开展了精密泥沙测验。1956年按测验规范规定改为输沙率测验。为了研究泥沙的形成、输移规律,1950年就开始在黄委会系统14个水文站上取样进行颗粒分析,到了80年代全河已发展到124站,其中黄委会系统68站。黄委会系统颗粒分析室也由1950年的1处增加到1980年的12处,后又调整为7处。

冰情是黄河上又一种复杂的水文现象,观测冰情的站1960年全河已达400处,其中黄委会系统181处。为认真贯彻水文测验规范的规定,除一般冰情观测外,还开展了特殊冰情观测。

开发利用黄河水,不仅需要掌握水量还必须了解水质。1958年开展了天然水为主的水化学成分测验。12年开展了水质污染监测后,天然水化学成分测验与水质监测相结合。15年建立了黄河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系统,增加了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布设了大量的水质监测站点。分析方法除天然水化学成分贯彻《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外,水质监测污染物分析均按特定的规范执行。80年代逐步引进了各种先进的分析仪器,改进了分析技术,分析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黄河水质状况经过调查和对监测资料分析研究,基本搞清了黄河水质的主要水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分布情况。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资料说明建国后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低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干流为34%,支流达59%。

水文调查是弥补水文定位观测不足的一项重要水文工作。自50年代初开始,黄委会就组织了多次黄河干支流洪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如黄河干流三门峡184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秒;黑岗口1761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支流伊河龙门镇公元22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20000立方米每秒;沁河九女台1482年的洪水,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大大超过实测资料的罕见特大洪水。80年代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将全河172个河段的调查洪水成果汇编成册,刊印出版。沿黄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也将调查洪水资料汇编刊印。

由于测验工作不断充实,测洪能力不断加强,测流历时不断缩短,测验方法不断改进,测验精度不断提高,水沙不平衡现象逐渐减少,散乱的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变为较规律的曲线,为治黄提供了完善、可靠的水沙、水质等资料。

(二)实验观测

为了掌握黄河的水沙特性,除了大量的基本水文测站外,还开展各项实验观测,探求水沙的形成变化规律。

1953年首先在河口建立了前左水文实验站,进行黄河三角洲淤积延伸和尾闾摆动规律的观测研究。1956年开始在上诠、三门峡和三盛公相继建立了大型水面蒸发站,研究了水库水面蒸发和一般蒸发器与天然水面蒸发的关系,并为计算大范围陆面蒸发提供了资料。1957年在花园口游荡性河段建立了河床演变测验队,进行了河床冲淤摆动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在高村以下的自然弯曲河段和由人工控制、半人工控制的弯曲河段建立了弯曲河道观测队,进行了弯曲河道变化规律的观测。1958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岔巴沟设立了子洲径流实验站,观测研究了黄土地区径流形成变化规律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同年又设立了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站,随着位山、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巴家嘴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都相继成立了实验站(队),开展了以库区泥沙运行规律为主的观测研究。累计建立实验站(队)14个,测取了各种水文实验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分析报告和专著,这些成果已在治黄规划、河道整治、水库建设管理运用、河口治理等治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资料整编

建国初期,根据治黄规划的急需,1952~1956年对1953年前的全部黄河基本水文测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编,于1956年刊印出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1954年的资料开始转向逐年整编,并建立了在站整编、集中审查、复审汇编、刊印出版四个步骤和保证质量提高工效的制度。每年的测验资料一般隔年刊印出版。整编方法除贯彻全国统一规定外,又结合黄河特点进行了补充16年开始试行电子计算机整编,年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此后正式展开并开始筹备和建设水文资料数据库,以推动资料整编工作的改革。

水文实验资料整编,自1960年整编三门峡库区实验资料开始,相继展开对各实验资料的整编,同时还进行了小河站资料整编,并在整编资料基础上作了五次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值统计。在70年代初还进行了黄河流域特征值的量算,将原用的黄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修改为752443平方公里,原用的河长4845公里修改为5464公里。

截至1990年共整编刊印了各种水文资料368册,除提供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单位使用外,还供应了其他165个单位部门应用。

三、水文气象情报预报

情报工作。向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报汛的水情站网,在50年代,由1949年的11处增加到1959年的404处。水情传递手段,一开始就用了公用电报、电话和专用电台、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水情拍报办法,由简单的定时拍报,改进为分段次标准拍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文情报系统。60年代,水情站网曾一度大幅度下降。10年开始回升,70年代末稳定在500处左右。鉴于淮河15年8月大洪水时水情信息不灵的教训,黄委会在三门峡以下建立专用无线通信网。自80年代初开始,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系统。现在黄委会水情部门建立了雨、水情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传输系统,大大提高了水情传递时效。

水文预报。1951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的洪峰预报;1955年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降雨径流和洪水过程预报;1959年又发展到上游,并全面开展了洪水、枯水、冰情,长期、中期、短期各种预报。60年代末到70年代,取协作的办法,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黄委会的大协作,研究改进了黄河长期暴雨洪水预报。70年代末又组织了一次有关省(区)和流域水文、水利部门的协作,研究建立了黄河下游洪水预报系统。15年黄委会成立了气象组织,由全部依靠沿河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改为自行开展天气预报,并与有关省气象台建立了汛前长期降水预报会商和汛期暴雨联防,把天气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1982年后,逐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机,并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改进了以三花间预报为重点的全部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天气预报也建立了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及各种气象信息自动接收处理系统,并开始研究建立专家系统,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黄河的水文、天气预报已开始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建国以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已对历年黄河防洪、防凌工作提供了约300万站次情报,4000多站次预报,尤其在1958、1981、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中,准确及时地提供了洪水情报和预报,使防洪工作取了有力的防御措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战胜各次洪水的伟大胜利。

四、水文计算和分析研究

这是治黄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治黄的重要科学依据,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技经报告)时,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水文分析计算,同期还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形成变化规律,此后在修订补充治黄规划时对有关内容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60年代首先统一了全河主要水文站的主要水文数据,确定了陕县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3.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并围绕探求根治黄河水害的途径和三门峡水库改建,进行了有关水沙分析研究。鉴于钱宁1959年提出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成分是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沙,1965年后对此进行了粗沙来源的调查研究。同期,1962~1965年对上游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冰塞开展了观测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进入70年代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指示,黄委会编制了黄河治理规划,并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为主进行了水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除搞清了黄河下游的粗沙来源外,还研究了黄河泥沙的输移规律,分析计算确定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可能特大洪水流量为55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三门峡、花园口的主要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的凌汛,取得了不少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到了80年代在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时,再次进行了水沙分析计算,并对多年来分析研究的泥沙运行规律、历史洪水、黄河冰情、黄河水,以及黄河流域的气候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撰写成专著。还开展了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试验和水内冰、河曲段冰塞的观测研究,取得了许多宝贵成果。

黄河的水文研究,自1981年撰写冰情论文参加国际冰情学术讨论会后,开创了黄委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新局面,已有不少水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余次国际交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科研成果,推进了黄河水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作为防灾减灾和水开发利用基础的黄河水文事业,得到了党和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1990年仅黄委会系统事业费就有人民币2.2亿元。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思想过硬的水文队伍。全河水文职工到1990年为4680多人,其中黄委会系统2500多人,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黄河水文系统。广大的黄河水文职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尤其工作在水文测报第一线的水文职工,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与暴雨、洪水、泥沙、冰凌作斗争,仅黄委会系统就有3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中黄河水文工作已为治黄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和水文气象情报、预报,水文分析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事业发展道路,无论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水文变化最复杂、测验条件最困难的河流,尤其随着黄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黄河水文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文测报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水沙量尚未完全算清,水文规律尤其是在新的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水文工作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孜孜不倦地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站网,加强测报,深入研究,更加努力克服困难,使黄河水文事业不断发展提高。

参考资料:

://cache.baidu/c?word=%BB%C6%BA%D3%3B%D7%CA%C1%CF&url=%3A//yhfh%2Ecom/Article%5FShow%2Easp%3FArticleID%3D2218&b=0&a=11&user=baidu

黄河(Yellow River)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长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黄河,中国的母亲河,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它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发展。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3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相连,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黄河文化有《黄河大合唱》等,著名诗人如李白、王维、王之涣等,都留下了千古绝唱。另有音乐家、教授、演员等人以此为名。 黄河长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经9个省区,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渠是黄河的正源,源头于巴颜喀拉山脉的雅拉达泽峰,干流长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 立方米/秒,在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点是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镇,中、下游分界点是河南省的旧孟津。黄河的入海口河宽1500米,一般为500米,较窄处只有50米,水深一般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baidu 黄河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干流贯穿九个省、自治区,分别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注入渤海。年径流量574亿立方米,平均径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汇集有35条主要支流,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两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较高,流入黄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很小。

河源至贵德多系山岭及草地高原,属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过4000米,源头河谷地海拔4200米;贵德自孟津江段是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东为吕梁西坡,南为渭河谷地,北与鄂尔多斯高原相接,西至兰州谷地;黄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沟深,沟壑地面坡度15~20度,沟谷面积占40~50%,沟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进入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海拔不超过50米,进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变缓,泥沙大量淤积,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黄河多次改道,地面冲积出扇状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为缓岗与洼地相间分布的倾斜平原,洼地比较开阔平展。

黄河从贵德至民和境内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间,从民和下川口进入甘肃,这一段气候温和湿润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誉,水流清澈见底又有“天下黄河贵德清”的说法。宁夏的宁夏平原和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因为处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水源丰沛,灌溉便利,农业发达,水草丰美,因此被称为塞上江南。

流域概况

黄河从源头到内蒙古自治托克托县区河口镇为上游,河长3472千米;河口镇至河壶口瀑布南孟津间为中游,河长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为下游,河长786千米。(黄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种说法,这里用黄河水利委员会的划分方案)黄河横贯中国东西,流域东西长1900千米,南北宽1100千米,总面积达752443平方千米。

黄河,像一头脊背穹起、昂首欲跃的雄狮,从青藏高原越过青、甘两省的崇山峻岭;横跨宁夏、内蒙古的河套平原;奔腾于晋、陕之间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龙门”而出,在西岳华山脚下掉头东去,横穿华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滨。它流经9个省;区,汇集了40多条主要支流和1000多条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积达75万多平方千米,是中国第二长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黄河平均年径流总量仅574亿立方米,在中国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内,连同下游豫、鲁沿河地区共有2亿多亩耕地,1亿左右人口。

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径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亩均水量324立方米。

黄河中游河段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因水土流失,支流带入大量泥沙,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输沙量达39.1亿吨(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7年)。三门峡站多年平均输沙量约16亿吨,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黄河是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