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何”姓的由来

2.何氏源流(一)

3.我需要周瑜的详细资料,急用!!!

4.地震的震级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5.东吴志详细攻略

6.简要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们在学草船借箭

庐江一周天气_庐江一周天气预报 30天

周姓

周姓是一个历史悠久,姓源复杂的姓氏,历史可以上溯至远古黄帝时代。周姓源於姬姓,是黄帝的后裔。

历史来源

周氏来源较多,有以下几种:

一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於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於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是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三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

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五是鲜卑族复姓中有贺鲁氏,后改为周氏。

周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北魏时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改为周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

周氏除上述来源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成的,还有冒为王姓而成的周氏。

周姓的祖根在河南,早期主要在河南繁衍发展。

从东汉末年到晋代,都有中原周氏南迁的记载。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随行人员中有周姓将校。从清朝康乾年间始,闽、粤周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定居。

在《百家姓》里,周姓居第五位。按现在人口统计,周姓为中国第九大姓。周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有很多姓氏甚至都是从周姓发源的。相传周人的祖先后稷本来居住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夏末时公刘又迁往幽地居住。商朝后期,游牧民族戎和狄族不断侵袭周人,使得从事农业为生的周人无法安居。这时古公亶父率领族人迁往周原(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开荒耕种,兴建宗庙和宫殿,还修了坚固的城墙,从此称周族。古公的曾孙周武王建立周朝,立国约800年。公元前256年,秦国灭掉东周,将周赧王废为庶人,迁到惮孤(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百姓谓赧王是周家后代,称为周氏,史称正宗。春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在周朝执政,他企图杀死周庄王,改立王子克,因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周氏;改姓周的姓氏有北魏时鲜卑皇族普乃氏、代北地区贺鲁氏、北周普屯氏等。此外唐代避唐玄宗名讳,姬姓朝臣也改姓周,五代时后梁赐氵内姓周。据考,周姓有声望的世家大族居汝南郡(今河南汝南县东南60里)。

迁徙分布

周姓的最初发源地在今陕西渭河平原一带。秦汉时期,周 姓主要以河南、陕西为中心地带繁衍生息,后逐渐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秦时,有河南临汝的周姓人迁往江苏沛县。西汉时,有河南叶县周姓人迁往河南平舆县。汉末,此支中又有迁往安徽庐江的,河南周燕在汉时迁往山东任太守。可见,这一时期,周姓已活动于陕西、河南、山东、安徽等省,且以河南为主要支流。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大规模的南迁使得周姓人也卷入其中,于是湖北、江西、江苏等地有了周姓人活动的足迹。如晋代,有周访任江西浔阳梁州刺史。南朝宋有周毅在江西临川郡任太守之职。隋唐时,周姓有了大范围的分布与发展。唐初,随着陈元光入闽开基福建漳州,周姓族人有加入者,此为周姓最初入闽者。唐僖宗时,又有周姓人随王潮、王审之入闽而后移居广东者。这一时期,周姓更广泛地分布于南方地区。宋元时期,周姓人最为显著的特点仍是南迁,以致于此期周姓名人多出于南方,如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音韵学家周德清等。明清时期,是周姓发展中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台湾、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也有了周姓人居住。据记载,明初周正行五兄弟从江西迁到贵州麻阳。清初有福建人周延郡入台,广东人周朝德居于台湾。此时,周姓可谓遍布祖国的山山水水。今日周姓在长江流域的省、市中所占比例相对高于其他地区。周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九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一。

历史名人

周 勃:江苏省沛县人,西汉时开国武侯,被刘邦赐予列侯的爵位,时称:“绛侯”。

周 瑜: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省舒城人。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数十万大军,火烧赤壁,大败曹军。

周 处:晋朝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南)人,是一位改恶从善的典型人物,官至御史中丞。

周 兴:雍州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朝武则天时酷吏,官至秋官侍郎、尚书左丞。

周 忱:吉水(今江西省吉水)人,明朝大臣,官至工部尚书。

周 璇:上海人,一代影后,又有“金嗓子”的雅号,曾拍摄过《喜盈门》、《歌女之歌》、《忆江南》等影片。

周亚夫: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名将,以治军严整闻名于世。

周氏子:汝南周氏子,吴郡人也,亡其名,家于昆山县。元和中,以明经上第。调选,得尉昆山。既之官,未至邑数十里,舍于逆旅中。

周日方: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著名的画家,擅长于肖像、佛像画。画风“衣裳简劲,色彩柔丽,以丰厚为体。”

周文矩:句容(今属江苏省)人,五代南唐时画家,擅长于人物画,尤以仕女为最,题材多取自宫廷生活。

周敦颐:北宋著名哲学家,湖南省道县人。根据陈抟的《无极图》,著《太极图说》,理学大师朱熹曾推崇他为理学的开创人。

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浙江省杭州人。平生创作了许多新词调,对后世影响很大,开南宋格律词派之先河。

周德清:元代著名音韵学家,江西省高安人。著有《中原音韵》,为北音韵书的创始人。

周树人:浙江省绍兴人,笔名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著作有《狂人日记》、《呐喊》、《彷徨》等。

周恩来: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省淮安,中国***早期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了丰功伟绩,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爱戴和尊敬。

现代明星

周润发:1974年考入无线电视第三期艺员训练班,后接连主演连续剧《狂潮》、《奋斗》、《网中人》、《上海滩》《千王群英会》、《笑傲江湖》、《苏乞儿》、《亲情》等。他给自己名字的注解是“馒头泡在稀饭里”(粥润发),这是他的谐;即使到了好莱坞,他的英文名字也只是“CHOWYOU-FAT”不好记也不好读,这是他的酷;他很少回香港,却始终不入美国籍,他说“做中国人,爽”,这是他的傲。知道吗?5月18日是他50岁的生日,英雄半百,但依旧是英雄。

周星驰:上海人,学毕业后考人无线电1962年6月22日出生于香港。中视第十一期夜间训练班,1983年结业成为无线艺员,同年被派任儿童节目'430穿梭机'当主持,做了四年。1987年他被派演戏剧,参演的第一个剧集是《生命之旅》,继后他又主演了《他来自江湖》等剧,其中最得好评的是《盖世豪侠》,在该剧中出现了他那独特的表演风格、1988年他得到导演李修贤的赏识,出任《霹雳先锋》男主角之一。

周迅:周迅清水芙蓉般的周迅,在人们的眼里,是个充满灵气的“小精灵”。从《大明宫词》,到《橘子红了》,再到《烟雨红颜》,她的每一部戏都是那么引入注目……周迅不是典型的美女,但以另类气质取胜,又具双重性格,所以她不困于特定的形象:“以前是学跳舞的,没有学过表演,没上过戏剧学院,因此我的演出不是学院派那一套,比较自然、着重感觉。”

周杰伦:e世代的新音乐人.唱歌风格是R&B结合古典西方中国乐曲,是个公认的音乐才子,有独特完美的唱腔和音乐天赋,影响了一代活力新军。

周笔畅:拿下“2005超级女声”广州唱区的冠军,周笔畅声名鹊起,在各大BBS上都有了一帮死忠“笔迷”。男装、戴眼镜、唱R&B,这是周笔畅一贯的亮相,也让她成为超级女声中的另类形象。

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时置郡。此支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沛国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相县,在今安徽省睢溪县。此支周氏,其开基始祖为汉代汾阴侯周昌。

陈留郡:秦始皇置陈留县,汉代改置陈留郡。在今天河南省开封地区。此支周氏为汉代周仁之后,其开基始祖为晋代的周震。

浔阳郡:西晋永兴元年置浔阳郡,治所在今江西省浔阳。唐时,改九江郡为江洲,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河阳郡。至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江洲。

临川郡:三国时吴国置。在今天江西省南城县及抚州市一带。

庐江郡;秦代的九江郡,在楚汉之际分出一部分为庐江郡,在今天安徽省长江以北庐江一带。

泰山郡:西汉置,治所在今天山东省泰安县东南。

淮南郡:汉高帝时置郡,治所在寿春县(今安徽寿县)。

永安郡:治所在新城县(今河南省光山县西)。

河间郡: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献县东南)。

临汝郡:治所在梁县(今河南省临汝)。

华阴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华州置华阴郡,治所在郑县(今陕西省华县)。

河东郡:秦初置。治所在安邑(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清河郡:汉高帝置。治所在清阳(相当于今河北省清河至山东省临清一带)。

江陵郡:汉代设置江陵县,为南郡治所。南朝齐改置江陵郡,治所在江陵(在今湖北省江陵及川东一带)。

长安郡:唐置,治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一带。

河南郡:汉高帝置。治所在今天河南省洛阳市东北一带。

昭州郡:治所在今广西平乐西。

武功郡:战国时期孝公置。治所在今陕西眉县以东。

2、堂号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6万兵马犯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西南]。几日后,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一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闻将令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裔孙周跋扈邕。

爱莲堂: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

此外,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汝南堂”、“庐江堂”、“浔阳堂”、“临川堂”、“陈留堂”、“沛国堂”、“泰山堂”、“河南堂”、“笃祜堂”、“武功堂”、“世德堂”、“亦政堂”、“诵芬堂”、“清白堂”、“继述堂”、“世善堂”、“忠厚堂”等。

宗族特征

1、周姓以忠孝廉爱仁义为其主要特点,其自立堂号中多以此取名,如“清白”、“忠厚”等。

2、周姓之忠孝仁义也反映在其字行辈份中,如浙江一支为:“智仁圣义,中和道德,继体守义,传家以孝。”另有一支为:“孝友振家业,种德培祖恩,和睦致瑞祥,忠义永吉庆。”

周姓宗祠通用对联

〖周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功高细柳;

泽普爱莲。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莲,著《爱莲说》。

濂溪世德;

细柳家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朝著名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写的散文《爱莲说》十分有名,被选入当今中学课文。文天祥为其写象赞曰:“山川毓秀,挺生斯人,功垂社稷,泽及生民,朝阳鸣风,盛世祥麟,九重必作,名重缙绅。”下联典指汉·周亚夫。周勃、周亚夫父子均是汉朝名将,在大功于朝廷,周勃封绛侯,周亚夫官至丞相,封平虏大元帅。汉文帝六年,匈奴入侵,边塞烽火连年不断,文帝派刘礼、徐厉、周亚夫三将军加强边防,周亚夫驻军细柳。亚夫治军严谨,军纪严明,即使汉文帝来巡视,也得照军纪行事,文帝大为感动,称赞周亚夫有“真将军”(事载《史记》绛侯周勃或家)后以“细柳营”、“细柳”、“柳营”称军纪严明的军营。唐代王维诗“勿过新年市,还归细柳营”,唐代温庭筠诗“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县。

岐阳启姓;

绛邑封侯。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族领袖古公亶父率族人东迁岐阳。下联典指汉·周勃,辅佐刘邦建立西汉,后封绛侯。

岐阳启姓;

濂水分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氏来历。下联典指北宋·周敦颐。

奋身除害;

决策破曹。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晋·周处与周蛟、周虎合称“三害”,后毅然改过,斩蛟射虎,卒为善士。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独排众议,劝吴主孙权决策破曹。

素贞守节;

太妊思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出鲍琨琳之妻周素贞以节孝闻名于时,矢志抚养孤儿成才。《诗·大雅·思齐》篇,歌颂周文王之母太妊之德行。

爱莲世泽;

细柳家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周敦颐。下联典指汉·周亚夫。

系由丰水;

脉接岐山。

——佚名撰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白县龙潭镇周氏祖堂联

-----------------------------------------------------------------

〖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军容推细柳;

理学尚濂溪。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周亚夫,屯兵细柳营,军纪严明,防守细柳,文帝称其为“真将军”。下联典出北宋·周敦颐,莲,著《爱莲说》。

濂深涵雅量;

溪广裕宏谋。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国乞力律周家祠联。

-----------------------------------------------------------------

〖周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望崦嵫而勿迫;

恐鹈鹕之先鸣。

——鲁迅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用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周树人)集屈原《离骚》诗句。

----------------------------------------------------------------

〖周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汉室军容推细柳;

宋朝理学尚濂溪。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周亚夫。下联典指宋·周敦颐,学者尊称其为“濂溪先生”。

三军左祖安刘室;

一炬东风逞将才。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周勃。下联典指三国吴·周瑜。

白练江帆浔阳景;

桃溪芳草玉楼春。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周德清。下联典指宋·周邦彦。

雪里寒梅香不冷;

春初早韭味常甘。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南朝齐国周颙,字彦伦,曾在宋朝任益州主簿,入齐后历官始兴王前军谘议、直侍殿省、国子子博士。工书法,尤其擅长隶书,通《老子》、《周易》,又长于佛理。著有《三宗论》、《四声切韵》。生活清贫淡泊,长年吃菜蔬而不喜肉食,文惠帝太子曾问他什么味道最美,他答道:“春初早韭,秋末晚菘(大白菜)。”

宗传姬旦家声远;

学绍濂溪道脉长。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周姓系出姬氏。下联典指宋·周敦颐。

---------------------------------------------------------------

〖周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旌赐素丝,谏议名高琐闼;

风高细柳,将军声继蓝田。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前句典指东汉·周举,后句典指西汉·周昌。周举,字宣光,汝阳人,博学多闻,为儒者所尊崇。顺帝时,历官并州刺史、谏议大夫、侍中、河内太守,为官清直,劾奏贪官,举荐清臣。要任他为大鸿胪时,却病死,朝中下诏书曰:“赐钱十万,用以旌表素丝(比喻正直廉洁的官吏)高节。)周昌,大臣,沛县人。秦时官泗水卒吏,秦末农民战争中归附刘邦,入关破秦有功,官中尉,后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刚直敢言,刘邦曾想废太子,他上谏阻止。后任赵王加如意相。”“琐闼”,指朝廷。下联前句典指西汉·周亚夫,后句典指三国吴·周鲂,字子鱼,三国时吴国阳羡人。黄武年间官鄱阳太守,平写彭绮叛乱,又用密计打败魏国曹休的军队。“监田”,地名,以产玉著称。

纬武经文,细柳营中令肃;

风光霁月,爱莲池上名香。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出西汉名将周亚夫,曾驻军细柳。下联典出宋·周敦颐,有《爱莲说》。

溪水长流,万派千支归一本;

榜山高挂,云龙凤虎兆鳌头。

——刘凤诰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本联采用江西省萍乡县上栗区周代宗祠联。联中“云龙”、“凤虎”均为当地山名。

武赠王公裔,裔固始分支淡水;

功颂傅保终,终卓渊源移芦山。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台湾省台北市周氏大宗祠联。全联典指本支周代的迁徙。上联“固始”,为今河南固始县;“谈水”,为旧县名,因谈水河得名,日本占据时改为台北。下联“芦山”,一在今山东省,一在今四川省。

顾曲有闲情,不碍破曹真事业;

饮醇原雅量,偏嫌生亮并英雄。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自三国吴·周瑜。

兴周八百年历代国祚,最长允称西伯;

赐姓亿万载千秋理学,创作首重敦颐。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新道拉什街南洋周家祠联。

呕心沥血干革命,殊勋盖世间,无法磨灭;

鞠躬尽瘁为人民,英名满天下,有口皆碑。

——佚名撰周姓宗祠通用联

典用赞颂周恩来联。

周姓典故、趣事

〖桐叶封弟〗

“桐叶封弟”又可称作“剪叶”,出自于《吕氏春秋》这个典故与周公旦有关。

周公旦为周朝的开国功臣,他是周成王的叔叔,周成王即位时,年龄非常小,所以由周公代理朝政,周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干,为周王朝制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把周朝治理得井井有条。

有一天,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和成王在一起玩耍,周成王随手攀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如果是真的,那可非同小可了,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后来,叔虞的儿子把都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

后来,人们用这个表示分封之意。唐代李峤《攀龙台牌》里引用了这个典故:“亦有御兰感梦,皇天之命伯倏,剪虽开封,上帝之名太叔。”

----------------------------------------------------------------

〖周瑜与赤壁之战〗

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实力大增。几年后挥师南下,曹操送信给孙权说:“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以张昭为首的众臣都丰张投降,只有鲁肃一人主张抵抗。当时周瑜奉命到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去了,鲁肃劝孙权将周瑜召回柴桑。周瑜回来后,对孙权说:“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耶!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今又盛寒,马无槁草;驱中国大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瑜请得精兵数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孙权听了周瑜的话,非常激动为了表示抗曹的决心,拔刀斫破面前批阅奏章的几案说:“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操者,与此案同。”

这天夜晚,周瑜又单独去见孙权,分析当时军事形势:“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此开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北方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荆州刘表军队)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夫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众数虽多,甚未足畏。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第二天,孙权正式任命周瑜为左军都督、程普为右军都督,又任命鲁肃为赞军校尉。

刘备在樊口日夜盼望孙吴军队,看见了周瑜的船队,便派人进行慰劳。周瑜说:“我有军事任务在身,不能离开办公的船舱,倘若刘备能屈尊到我船上来,那就符合我的愿望了。”刘备于是独乘一只小船去见周瑜,见面后问:“战卒有几?”周瑜说:“三万人。”刘备说:“恨少。”周瑜说:“此自足用,豫州(刘备曾任豫州刺史)但观瑜破之。”刘备想喊鲁肃来见面。周瑜说:“鲁肃受军命也不得离开办公的船舱,你可另外单独去拜访。”

周瑜担任孙刘联军的统帅,时年三十四。当时刘备军队约2万人,周瑜军队3万人,孙刘联军共约5万人。周瑜的船队沿长江上游前进,与曹军相遇于赤壁(今湖北省嘉鱼县长江南岸)。当时曹军中已流行传染病,两军初次交锋,曹军不利,引退到长江北岸,周瑜军在长江南岸。部将黄盖建议说:“寇众我寡,难与持久。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周瑜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选冲锋战舰10艘,上载干燥的芦荻、枯干的柴草,又灌油其中,外面包上布幕,战舰尾部又系着轻快小船。在此之前,黄盖先致密信给曹操,假称投降。船队驶到长江中心,张举樯帆,依次前进。曹军将士都站在营外观看,指指点点,说这是黄盖投降的队伍。黄盖的船队离北岸约二水里,同时点火,当时虽是冬天,但碰上好天气,东南风急,风力猛,火势烈,火船如箭驶入曹营,曹军船舰全部被烧毁。大火蔓延到北岸陆地曹营,一下子,火焰满天,曹军人马烧死溺死不计其数。激战中,黄盖被流矢射中,天寒堕水,为吴军救起周瑜率领轻装精锐军队继续冲击,擂鼓如雷,曹军全线溃败。曹操带领残余军队从北岸华容道(今湖北省监利县西北)陆上撤退。天下大雨,地上泥泞,道路不通。曹操下令疲弱士兵负草填塞泥坑,骑兵才能通过。负草的疲弱士兵陷在泥泞中,被骑兵践踏,死的又很多。刘备的军队与周瑜的军队从水路、陆路奋勇追击,追曹军至南郡(今湖北省江陵)。曹军大溃败途中又疫病流行,二十几万大军死去一大半。曹操留下曹仁、徐晃守卫江北江陵,乐进守卫襄阳,自己带领残军北还许都。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一次著名战役。战后,孙权在江东与江西的政权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分地区,以后又得到益州,曹操则占领了北方,从而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

〖针灸神技〗

周汉卿,明初名医,松阳(浙江省县名,1958年并人遂昌县)人。他兼长内科外科,针灸尤其神奇。他用针灸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华州(今陕西省华县)陈明远,眼瞎十年,周汉卿看了后说:“可针也。”于是翻开陈明远的眼皮,用针刮去眼睛上的云翳。陈明远的眼睛马上光亮一闪,能分辨出五种颜色。这种高超技术,已接近现代治疗白内障的手术水平。又如义乌(今浙江省义乌)陈化子,腹部有肿块,抚摸如瓦坛。周汉卿看了后,说:“此肠痈也(这是肠内化脓性肿块)。”便用大针烧红穿刺,刺人三寸多,脓随针进出,进出时还发出响声,马上治愈。

-----------------------------------------------------------------

〖周恩来与酒〗

周恩来会饮酒,酒量不小,但十分节制。在外交场合,周恩来常以酒作为调节、活跃气氛的话题。无论是日内瓦会议,还是尼克松访华、田中访华……凡举行国宴,周总理都用茅台酒招待宾朋。

1971年,美国的基辛格奉尼克松之命秘密访华。他来到我国时,对中国的一种神秘感使他有点紧张。为了活跃情绪,周恩来在与他们握手时,极力寻找话题与他们寒暄。其间,周恩来与美国特工人员雷迪和麦克劳德开玩笑说:“你们可要小心哟,我们的茅台酒会醉人的。你们喝醉了,是不是回去要受处分呢?”周恩来与他们如同亲朋好友聊家常,这便使基辛格一行紧张拘束的心理很快消失了。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华,周总理用贮藏了30多年的茅台酒招待贵宾。这纯净透明、醇香浓郁的茅台酒将尼克松迷住了。在和尼克松碰杯时他告诉尼克松说,在长征途中,一次他曾喝过25杯烈性茅台酒,若是在肚子里发起热来可不得了!尼克松在美国曾经读过斯诺写的《西行漫记》,其中讲到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占茅台酒镇时,红军将领和战士们畅饮茅台酒的故事。在另一次宴会上,周总理向尼克松介绍茅台酒时说:“比伏特加好喝,饮之喉咙不痛也不上头……”尼克松心悦诚服,也赞扬茅台酒“能治百病”。

电视台工作人员拍下了周总理与尼克松满脸喜悦用茅台酒干杯的镜头,并向全世界播送,更使茅台酒伴随着这个历史性的“干杯”而名震世界。

-----------------------------------------------------------------

〖周恩来罢宴〗

那是1958年7月,周总理到广东省新会县视察,风尘仆仆,日夜操劳,确实辛若。周总理的工作精神,历来为全党所钦佩。新会县委书记党向民同志看见周总理那样繁忙,那样不知疲倦地操劳,过意不去,在周总理离开新会的前夕,决定设宴送行。客人中除了周总理以外,还有他的两位随员,再就是我们三位记者。宴会,就在县委院内的一间小屋里。厨师,就是县委伙房的炊事员。名日酒宴,跟时下的美酒佳肴相比,只能算是瓜菜代。尽管这样,在吃喝将近结束时,周总理

“何”姓的由来

1、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2、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3、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4、韩国后期的韩碱

王瑊(Jiǎn 音碱),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瑊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韩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二、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三、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何氏源流(一)

关于“何”字

何,《说文解字》里训为:“儋也,从人,可声。”“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

在字书、辞书、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的写法不下20种之多,其义项也有数十种。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关于“何”字的写法,是像人肩扛戈的形状,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何”字也屡屡出现在读者面前。仅《论语》、《孟子》、《庄子》、《墨子》、《老子》四部先秦诸子著作中,“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了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这里的“儋”与后来的“檐”字相通,现在简化作“担”。因而“何”字的本义当为“负荷”、“负担”、“担荷”的意思。

何姓起源有三

一、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

何,作为姓,源出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何、韩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谙》、《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

司马迁在《史记·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1一带)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邵克帅军大败齐国,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韩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806年封国,至此,结束了430余年的历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

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居于四面八方。而由于地理、交通条件的限制,生产、生活水平的制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为“韩”、“何”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 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 成了“何”。

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采此说,直录无异。

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董狐在史书上写下了 “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杀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要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14年后,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省魏县南)。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郤克率兵车800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省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但经此次战役的胜利,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1、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2、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传》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所以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3、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省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4、韩国后期的韩碱

王瑊(Jiǎn 音碱),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韩瑊也不例外。

《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碱,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碱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韩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韩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二、少数民族中的何姓

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之子,字栖风,少机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国子祭酒,著有《周易讲疏》、《孝经义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儿,字桂林,少有才思,隋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

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

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

1994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

《何氏家谱》,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

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州府志》载:元代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

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三、他姓改姓

《汉书·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20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

我需要周瑜的详细资料,急用!!!

何,《说文解字》里训为:“儋也,从人,可声。""儋"即"檐",是屋檐的意思。何,作为姓,源于音讹,是"韩"的误读,因此,韩厥既是韩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假如把现今韩何二姓的人员合起来计算,可以名列全国前五位了。

? 第一章? 坎坷悲壮的何姓之源

"何"字与姓氏无关

自古迄今,在浩如烟海的字书、辞书、书法作品及其他典籍里,"何"字的写法不下20种之多,其义项也有数十种,但至迟在汉代以前的典籍里边没有"何"是姓氏的记载。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关于"何"字的写法, 是像人肩扛戈的形状,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何" 字也屡屡出现在读者面前。据解放前中华书局出版的诸子引得,仅《论语》、《孟子》、《孟子》、《墨子》、《老子》四部先秦诸子著作中,"何"字就出现过数十次,但没有一次、没有一个义项与姓氏有关。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影响至今的权威字书,是我国字典的源头。它对甲骨文中的"何"字作了这样的解释:"何,儋也。从人,可声。"这里的"儋"与后来的"檐"字相通,现在简化作"担"。因而''何''字的本义当为''负荷''、''负担''、'' 担荷 ''的意思,这与姓氏自然是毫无干系。那么'' 何''究竟是怎样成为一个姓氏呢?

'' 韩'' 、'' 何''原本是一家

?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她不仅有繁荣的社会经济,而且有灿烂的时代文化,不然怎么会有"大唐帝国"、"盛唐气象"之称昵?唐代是一个文事繁荣,人才辈出的时代。如果我们把这种人才济济的局面比作灿若群星的话,那么,唐代湖南道州的进士何坚便是其中一颗明亮的新星。我国古代说"科考"的艰难,有祖孙同场、同榜,甚或有"老死科场"之说。而这位何坚二十多岁就中了进士,能诗善文,才如春华,年纪轻轻在文坛上就成就斐然,很有名气了。大文学家韩愈非常赏识何坚,在为其诗文作品作序时,这样写道"何与韩同姓为近", 并且满腔热情,不无关爱地收何坚为自己的入室弟子,以"同道"视之。 何、韩原本是同姓。不仅韩愈如是说,而且是唐以后的有姓氏书及姓氏学者的共识。唐朝林宝的《元和姓纂》、宋代郑焦的《通志 · 氏族略》以及《广韵》、《氏族大全》、《古今姓氏书辩证》、明代的《万姓通谱》、《氏族博考》、《姓觽(xī)》,直至近人岑仲勉、孙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记,无不记载"何氏为韩氏",何韩为一家。历史上何姓人中名"何韩"、"何宗韩"、"何景韩"者也大有人在。"何"、"韩"分明是两个姓、两个字,怎么成了一家?两者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何姓的源头在哪里?要回答这些问题,还必须寻根溯源,从韩姓的祖先说起。司马迁在《史记 · 韩世家》里记载,韩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们继续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属于黄帝的后代,何氏家族的许多谱系也都是把他们的祖先追寻到黄帝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子孙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体说来,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后人被分封于韩原(现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与稷山一带) 这个地方,说是让他侍奉晋国。此人世称"韩武子",名韩万,其实,他并不姓韩,之所以称之为韩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韩姓的得来,是在韩武子后代三世的时候,韩武子的三世孙名韩厥。按照周王朝的册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后代才是真正的韩姓了。因此,韩厥该是韩姓始祖,该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 韩厥之后,势力日渐壮大起来。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韩厥与另一位晋臣郤克帅军大败齐国, 奠定了韩的政治地位。晋出公十七年(前458年),与赵、魏、知氏灭了范氏、中行氏。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韩又与魏、赵联合,打败了知氏,并三分其地,而此时,韩的力量已达到一个鼎盛时期,与赵、魏一起形成了 "三家分晋"的局面。到了晋烈公十三年,也即韩景侯六年(前403年),韩国历史发生了一次划时代的巨变。这一年韩与赵、魏共同瓜分了晋国,晋幽侯时,晋侯反朝于三家之君。公元前三七五年,已是韩厥的第十代后人哀侯执政时期。哀侯二年,因郑恃魏而轻韩,韩国一举灭掉了郑国,郑自公元前八零六年封国,至此,结束了四三零余年的历史。

? 公元前二三零年,也就是韩王安在位的第九个年头,这时韩国的内外部环境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内有严仲子与相国侠累的争权结冤,导致了聂政刺侠累的内讧动荡,外有秦国经过变法改革,势力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地攻城掠地,进攻周边国家,韩国的境况也越来越不好。也就在这一年,秦派内史滕大举攻韩,韩王安被俘,韩国灭亡。韩国的地盘也自然被纳入了秦国的版图。

? 然而,也正是秦的统一,韩的灭亡,恰恰为"何"姓的诞生提供了历史的机缘。韩国灭亡后,公子王孙们或为躲避仇杀战乱,或耻于亡国之辱,或发愤于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创基业,就四处飘泊,散约,韩氏后人分散于江淮各地者居多。因

? 为"韩"、"何" 谐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变,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久而久之, 岁月流逝,人们就逐渐地把"韩"读成了''何"。

? 就这样,"何"姓在遭际国破家亡的政治灾难之后,在飘泊流荡的艰难岁月里诞生了!

? 因而,前言韩愈自称"韩何同姓",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也就不足为怪了。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釆此说,直录无异。因而,前言韩愈自称"韩何同姓",历代姓氏书,都把"何"姓来源归为"音讹"一类,而称"韩氏为何氏",也就不足为怪了。直至今天的《辞源》及《姓氏辞典》、《百家姓新编》、《中国姓氏起源》、《贵姓何来》等书籍也都釆此说,直录无异。

赵氏孤儿与何姓始袓

? 何、韩同源,何、韩两姓自然是一家人了。那么曾经位居晋国六卿之一,始得周天子封姓的韩厥也自然是当之无愧的何姓始祖了。

? 元代剧作家纪君祥有部著名杂剧叫《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是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的历史故事,也就是韩厥时代,他亲身经历的对晋国影响至深的一桩历史事件。演的是晋国权臣屠岸贾残杀赵盾全家,并搜捕赵家孤儿赵武,赵家门人程婴与公孙杵臼设计救出婴儿赵武,由程婴抚养长大成人,为赵氏家族报仇雪恨的剧情。明代传奇《八义记》,京剧《八义图》也都取材于此。

? 凡是知道"赵氏孤儿"故事的人,无不对程婴、公孙杵臼舍生忘死、救危助难的义举感佩之至,也无不为赵氏遗孤历尽千难万险,终得存活,长大成人,报仇雪恨,重振家声的圆满结局而感到快慰和满足。恶有恶果,善有善报,是我国人民在封建社会特殊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一种向善向美的特殊的心理积淀,因而它也是我国传统戏剧的基成的一种向善向美的特殊的心理积淀,因而它也是我国传统戏剧的基本程式之一。实际上在这桩正义战胜邪恶,好人终得好报的真实的历史事件中,韩、何的始祖韩厥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功莫大焉,只是戏剧的艺术情节掩盖了历史的真实面目,让后人不明真相而已。

晋景公三年(前597年),晋国司寇屠岸贾预谋变乱夺权,他假借名义,说要诛杀晋灵公的贼臣赵盾,因为赵盾是杀死晋灵公一案的主谋。这是屠岸贾的借口、托词。晋灵公被杀是灵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十年前的事情。晋灵公是奢侈无度又滥杀无辜的暴厉之人,晋卿赵盾屡屡进谏阻止,反遭晋灵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设法要杀死他。赵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虑自己的职守,并没有离开晋国。这年九月,赵盾的同族兄弟身为将军的赵穿,一怒之下,在桃园杀死了晋灵公,并迎回了赵盾。赵盾人品高尚,一向为人敬重,深得百姓拥戴,很快就恢复了他的正卿地位。而当时晋国的太史一脑子君臣正统思想的董狐却在史书上写下了这样的话"赵盾弑其国君",赵盾当然很冤枉,他分辩说:"杀国君的是赵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驳道:"你是国家正卿,出奔时没有离开国境,回到朝中又不为国除乱,杀国君的不是你还能是谁?"让今人感到可笑的是,孔子听说这件事竟说了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董狐真是自古以来的良史啊,记载历史的方法不隐瞒赵盾的罪过;赵盾也是个良臣,为守法而背恶名,可惜呀;如果当时他逃到国外,不就免除弑君之罪了 !''这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晋灵公被杀、赵盾蒙冤的经过。屠岸贾以此为借口,翻陈年老账,目的是为他夺权扫除障碍,此时赵盾已死,他的儿子赵朔是晋国将军,屠岸贾又以弑君首犯的子孙当朝执政有碍惩治其他罪人为由,把屠刀挥向了赵朔。

韩厥为正义所使,坚决反对屠岸贾滥杀无辜的阴险用心和恶劣行为,他不顾自己位卑言轻,仗义执言,竭力阻止屠岸贾阴谋的得逞。但屠岸贾刚愎自用,一意孤行,拒不把他人的善心好意放在心,韩厥就冒着生命危险把消息透给了赵朔,并劝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难。谁知赵朔颇有乃父遗风,执意不肯逃跑,发誓以身殉国,平息国难。韩厥没有辜负赵朔的托孤之愿,与程婴、公孙杵臼一起,冒着杀身灭族之 祸,将赵氏孤儿藏匿起来,使赵氏在遭罹灭族之难以后竟保全了后嗣。

十四年后,也就是公元前五八三年,晋景公重病不起,请巫祝公卜吉凶,说成就大事业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对的。韩厥乘机讲了赵盾赵朔父子对晋国的贡献,感慨赵氏后人不能延续自己家世的遗憾,想以此来感化晋景公为赵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随着时间的推移,晋景公也就逐渐地淡漠了对赵盾的弑君之仇。当韩厥向他透露赵盾的孙子,赵朔的孤儿赵武尚在人间时,晋景公大发慈悲之心,将赵家原有的田邑房产归还了赵武,让他续了赵家的香火。

可见,赵氏家族自始至终都得到了韩厥无私无畏、大智大勇的正义善美的支持和关爱,这不仅对赵氏孤儿、赵氏家族,甚至对晋国历史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这有大史学家司马迁的极高评价:"韩厥感悟晋景公,绍续赵氏家族,以成就程婴、公孙杵臼的义举,这是名扬天下的大恩大德,韩氏对晋国的功劳没有如此更大的了。"毫无凝问,这自然也是韩、何后人们最可骄傲自豪的先祖的嘉德懿行了。

韩厥与韩国的振兴

? 韩厥作为韩、何姓的始祖,为春秋战国时代韩国的崛起、振兴,披荆斩棘、开拓奋斗,他是有开启山林、筚路蓝缕之功的。

? 韩厥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 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披荆斩棘、开拓奋斗,他是有开启山林、筚路蓝缕之功的。

? 韩厥是一位很有政治、军事才干的人。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齐国军队进攻鲁国的 北部边境,夺取了隆这个地方(或作龙,今山东泰安东南),并且继续南下,打到了巢丘。出于共同的利益考虑,卫国不愿看到自己的邻国成为齐国案板上的鱼肉,就派遣孙良夫、石稷、宁向、向禽帅兵伐齐,以为齐国后院失火,必将回师自救,这样就可以达到援助鲁国的目的。谁知出师不利,还没走出国门,就败在了新筑(今河北魏县南)。

? 鲁、卫陷于困境,危难之际向晋国求助。晋景公派韩厥与另一晋臣郤克率兵车八百乘,会鲁、卫之师,与齐军战于鞍(今山东济南市西北)。战事异常残酷,齐军将士直奔晋军阵地,郤克被箭射伤,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脚上。由于韩厥与郤克指挥得当,将士奋勇,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晋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齐国的丘舆、马陉(今山东淄博南)一带。齐国请求讲和,并答应退还被他们夺去的土地。此次战役的胜利,使韩厥威振朝野,名扬四方,连晋国国君也不敢小视他了。自此,韩厥与知氏、赵氏、魏氏、范氏、中行氏一起成为晋国的六卿之一,号称"韩献子"。此后,韩国的势力也就日益强大起来,与赵魏一起相继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范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韩厥七世孙韩景侯的时候,周天子终于承认了韩、赵、魏三个诸侯国的名份和地位了。

公元前三七七年,韩国与赵、魏两国一起瓜分了晋国,第二年(前376年),韩又灭了郑国,并将国都迁到了郑的都城,其地盘横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广大地区,逐渐地跻身于战国七雄的行列。

韩、何同源对何姓始祖的不同认定

我们之所以认为韩厥是何姓始祖, 一是因为司马迁开宗明义,在《史记 · 韩世家》中一开始就明确记述:自韩厥起, 封姓为韩氏;二是因为何姓是在韩国灭亡之后逐渐得姓的,而韩国的振兴与发达,韩厥作为奠基者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尽管如此,我们也没有充分的理由来否定广大的何姓家族对其始祖的不同认定。何况,有许多问题本身就不易说清。如果,我们以时间先后为序,"何姓始祖"不同的说法有如下诸端:

1、帝尧时代的何侯

相传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尧时代的人,隐居在苍梧山中,因他向往长生不老,帝尧赐他仙药一剂,让其投置酒中,全家族三百余人饮之不尽,把剩余的药酒洒在庭院房屋上,忽见整个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入云端,何氏一门无论男女少长倶入仙境。何侯成了太极仙侯。应该说,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记载。出自宋代姓氏书。

2、周武王之子韩侯

《左转》有言“邗、晋、应、韩、武之穆",其中的“韩”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诗经》中又有“韩侯出祖”。唐代为《史记》作索引的司马贞认为是“有韩而先灭”。

3、韩武子韩万

司马迁在《韩世家》中明确记载,韩之先人与周王同姓,姓姬,其后人事奉晋国,"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县西南),曰韩武子"。韩武子名韩万,由此,韩万应是何姓始祖。

4、韩国后期的韩瑊

? 瑊读jiān,像玉一样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习俗,玉有温文尔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征。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与玉有关的字。这个韩瑊也不例外。《浈阳水木记》有如下的内容:何始初祖名瑊,为韩国后期韩王安时代,瑊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为公族大夫,曾与韩非一起同掌国政。因在对待秦国的态度问题上与安不一致,只得退隐韩原。韩王安为秦劫掳,国破家亡,碱与其妻流寓庐江,操舟为业。其后,秦始皇出游博浪沙,被人袭击,搜捕未果,疑是六国公子所为,就通令全国,暗访六国之后, 欲斩草除根杜绝后患。秦吏遍布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韩瑊之船,询问姓氏,适值天气寒冷,韩瑊指水戏称''此为吾姓"。意以水寒喻韩。韩、寒同音,并无隐匿之意,察访者不悟,以为是指"河"为姓,瑊漫不经心地应答,查访者信以为真。瑊安然无事,后得知为秦令查询,惊骇不已,喟然长叹: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幸免刀斧之难,''乃拜何字之赐,遂以何姓"。韩瑊遂定居庐江,勤耕苦读为业,家道日隆。

? 韩瑊为何姓始祖,其说言之凿凿:"瑊公姜妣皆寿百龄,卒后葬于庐江东乡望淮岗,也称何坟冈,至宋犹存。" 宋代崇宁年间一代鸿儒太常博士李光途经何坟冈,曾题诗纪念:

何坟冈上草幽青,七国边尘尚可惊。

姬裔未应灰灼火,吕蛆那怪误疑冰。

川舟百代行人济,华表千年归鹤鸣。

壤土不随函谷变,骊山徒自发崇陵。

? 明朝高士何不偕在《不去庐集》中也有诗为证:

扁舟来往绣溪津,一字荒唐已避秦。

翻搅桃源人更拙,举家何用绝交素。

? 此说显然是何氏姓源“韩何谐音”说的附会传言。但这一传说不仅在南方何姓人中广为流传,而且北方的广大何氏族众对此深信不疑。他们以自敬的心情,世世代代传颂着他们姓族的源头和足令后代肃然起敬的家族史。这也说明了 "韩何同源"的可靠、可信。至于韩瑊是否何姓始祖,在此聊备一说为妥。

不容忽视的何姓异源

? 中华民族姓氏的起源和形成复杂多变,异彩纷呈,认真归纳起来主要的也有十余个门类:以居住地名、方位、封国得姓的,如赵、郑、卫、西门、东廓等;以先人名或字得姓的,像皇甫、高、公、施等; 有沿袭古姓的,如姬、任、午、风、姜等;有以兄弟长幼顺序得姓的。如孟、伯、仲、叔、季等;有以官职名称得姓者,像仓、郑、卫、西门、东廓等;以先人名或字得姓的,像皇甫、高、公、施等; 有沿袭古姓的,如姬、任、午、风、姜等;有以兄弟长幼顺序得姓的。如孟、伯、仲、叔、季等;有以官职名称得姓者,像仓、庾、司徒、司马、司寇等;有以职业技艺得姓者,如巫、屠、优、卜等;有以祖上谥号为姓者,如戴、召、桓、宣之类。还有一些更特殊的姓氏起源,像古代的民族大融合,有少数民族借用汉姓的,也有汉族人用少数民族姓氏的。最为著名的是北魏孝文帝改制。鲜卑族的姓氏同他们的语言一样都是多缀语,为了实行汉化政策,全面接受先进的中原文化,孝文帝下令将鲜卑族一一八个复姓统统改为汉字单姓。连皇室九姓也不例外,同样改为单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贺赖氏改的中原文化,孝文帝下令将鲜卑族一一八个复姓统统改为汉字单姓。连皇室九姓也不例外,同样改为单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贺赖氏改为贺氏,独孤氏改为刘氏,大汗氏改为韩氏。汉姓因赏赐改为少数民族姓氏的也不乏见。如北周时的汉人窦氏,赐姓"纥豆陵氏、陆氏为"步陆孤氏";田氏为"纥干氏";郑氏为"宇文氏";段氏为"尔绵氏"等。

在其他历史时期,还有皇帝赐姓,避讳而改姓的。如李唐王朝赐给立下殊勋大功的文臣武将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臣下以朱姓等,受赐封者也感恩戴德,以为是无尚的光荣。而汉文帝名刘恒,因之,凡天下姓"恒"者,为避讳改姓''常"。晋景帝名司马师,全国的"师"姓都得缺笔姓"帅"。又有逃避仇杀家难而改姓的,宋代磁州有岳飞姑母亲戚"俎"(zǔ)姓一族,岳飞被害,家灭九族,俎姓人家,逃往河南许昌一带,隐名埋姓,改姓''zǔ"音为"chuo'', 一直流传至今。明代方孝孺的后人为躲避家难有改姓"施"的,将"施"字拆开来读,即"方人也"。如此种种,不少现象在何姓的起源及演变过程中也程度不同的存在。尽管与上述"何韩"一家的姓源相比,是很少一部分,但毕竟是何姓的源头之一,虽然不是主流,但也有不容忽视的意义。具体情况有以下几种

1、少数民族中的何姓。(1)在我国汉唐时期的西域地区,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权,原居祁连山北的昭武城,后被匈奴人打败,西越葱岭,建立了康国, 并日益强大起来,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乌那昌、穆等政 权先后归附了康国,均以"昭武"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称"昭武九姓",而"何"则是其中之一。南朝梁代和后来的隋朝就有几位来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细胡,梁代西域人,通商入蜀,定居郫县(今四川郫县),事武陵王纪,主知金帛,因致巨富,号为"四川大贾''。二是何妥,隋朝人,说是何细胡,少有才思,附开皇年间官至太府丞。他博览典籍,多识旧物,制作绝巧。隋辽东之役,宇文恺渡辽水造桥不成,何稠造桥两日而就,又筑行殿,令高丽人惊为神功。(2)北朝时,有少数民族人叫何猥萨的,事迹不详,但其姓名北史有载。(3)唐代北部少数民族中有吐谷浑,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时期的后汉乾(448)吐谷浑国就有特使何戛刺来中原朝贡。吐浴浑是我国古代鲜卑族建立的王朝,鲜卑族原在辽东,魏晋时西迁至阴山而居,晋未又西度陇,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东南部定居,叶延时代,始称吐浴浑,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记》中均有记载。一九九四年出版的《菲律滨庐江何氏宗亲会会刊》中有这样的记述:魏晋时有一鲜卑族酋长,名叫徒何涉归,他有二子,长子"吐浴魂",少子"若浴庵",两人各统有部落。后来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迁,到其后代叶延时,以"吐浴魂"为国名,自立政权,即吐浴浑国。吐浴浑中的何氏详情如何?怎样分布?近有朝鲜族何七奎,何致顺向第五届何氏恳亲大会献出《何氏家谱》一部,称该谱所记系祖居朝鲜庆南道密阳郡何姓的分支,其亲友分布在中国辽东及朝鲜一带。这或许为考证"吐浴浑"何氏家族的源流与分布提供了主要的线索和途径。(4)元代河南汝州陕县有"何抄尔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兰府志》载:元代吐蕃慰使锁南,其子锁铭,明朝时官拜河州卫指挥同知,明太祖赐姓何。何铭在与凉州羌人的战事中,不幸阵亡,他有无后人,亦待后来查证。(5)后金大将何和礼,原属后金栋鄂氏,其父,祖都是栋鄂部落的首领。

2、改称何姓的。(1)《汉书 · 五行志》中说:西汉时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后来自称何姓,子孙繁衍,遂成何姓一支。(2)安徽庐江黄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后代,因避家难,从江西迁到安徽,改方姓为何姓。但该支何姓在族谱里规定,他们生前姓何,死后复姓方。这在何姓族源里是极为特殊的一种情况。(3)清代何可昆修纂的浦阳《球山义门何氏宗谱》称该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寿,于唐大中八年自太末迁浦阳,至元末第二十代怀恩,无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为继。前此之谱,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两部《浦阳球山何氏宗谱》分别尊南宋徐谊或徐宗福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山东新山东新城人何世瑾,官至侍郎巡抚,他本姓陈,七世祖随舅氏姓何,延续下来。这种姓源又是不多见的现象。

3、复姓及多字姓何氏。披检史籍,我们还发现一些带何字头的复姓及三字姓。如《姓谱》载:汉代凶奴单于的后裔,归汉后有"何奈"氏,又写作"何柰"氏,晋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将军就姓"何奈" 名”''虎"。还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鲁"、"何丘"等复姓,在历史文献中皆有记载。清代咸丰年间,有一蒙古副都统名"伊兴额",姓"何图哩", 是三字姓。我国姓氏发展演变的规律告诉我们,中国姓氏是由复杂向简单、由复音向单音方向演进的。我们也就无可否认这些复姓、三字姓是何姓的源头之一。

上述诸种情况都有可能成为今天何姓大家族中的一个分支,他们都在为何姓家族以及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创造辉煌。

注:在何姓人中, 有不少人系西北、北部、东部少数民族为适应汉族姓氏而改为何姓的。现在,他们同祭韩厥为先祖。

战国以降,何姓人四处流徙,在迭宕起伏、变幻莫测的形势下,谋求生存发展之道。皇天不负有心人,历朝历代的何姓先贤创造了不朽业绩,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增添了熠熠光彩。

地震的震级是怎样计算出来的?

<人物生平>: 周瑜(175-210),字公谨,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祖为太尉,父是洛阳令。初与孙策相友善。后策将东渡,瑜率兵迎,遂定江东。时乔公有二女,策纳大乔,瑜娶小乔。建安五年(200年)策死,遂事孙权,为中郎将,与长史张昭同辅政。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破荆州。时江东文武多有主和,以为「不如迎之」。瑜力主战,对权说:「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驻夏口,保为将军破之。」甚合权意。时诸葛亮过江游说孙刘联盟,权意愈决,遂成孙、刘联盟,周瑜率水军于赤壁大破曹军。刘备占有荆州,瑜以备为枭雄,上疏请徙之于吴。孙权不纳。后又请伐蜀,权许之,瑜至巴丘病死。瑜性情恢朗,颇得人心,唯与程普不睦。对音乐造诣也很深,如有阙误,必知之,知之必顾,故当时人常说:「曲有误,周郎顾。」

少年时与迁居舒县的孙策相好。汉献帝兴平二年(195),随叔父丹阳太守周尚。时为袁术部将的孙策,欲独立发展,率军至历阳(今安徽和县),周瑜领兵接应,从此为孙氏出谋划策,统军征战。 同年,与孙策迅速渡过横江津、当利口,进入江东, 夺取牛渚(今当涂西北)、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又克湖孰(今江宁湖熟镇)、江乘(今南京东),击败据曲阿(今丹阳)的扬州刺史刘繇,威震江东。为稳定后方,奉命还镇丹阳(郡治今安徽宣州),并向前方筹送兵员、军粮,为夺取江东建立卓著功勋(见孙策攻取江东)。不久, 周尚免官, 周瑜随其还寿春(今寿县)。袁术欲以周瑜为将,周瑜深感袁术难于成事,自请出任居巢长,以便相机归孙策。曹操遣蒋干往说,欲诱去北方,也遭拒绝。 建安三年(198)还江东,任建威中郎将,屯牛渚,准备西进。时年24岁,吴中皆呼“周郎”。次年升中护军,随孙策怂恿庐江太守刘勋出兵上缭(今江西永修)后,率兵2万乘虚袭得其皖城(庐江郡治所,今安徽潜山)。继进击刘表部将黄祖于沙羡(今武汉境),歼敌数万。转而取豫章郡(约今江西),助孙策开拓了东吴疆土,留镇巴丘(今江西峡江)。 五年,孙策死,与长史张昭等共辅孙权,并广招鲁肃等军政人才。七年,曹操责令孙权送子为质称臣,众臣犹豫不决,周瑜力主拒曹,建议孙权占据江南,拥兵观变,避免了曹操的控制。十一年,又率兵西进,攻麻、保二屯(今湖北嘉鱼县境),俘万余人,还屯宫亭(今江西鄱阳湖畔)。十三年春,为前部大督,率军再次攻夏口,一举克城,追杀黄祖,打通西入荆州、进窥巴蜀的咽喉。秋,曹操统军轻取荆州后,号称80万大军,致书迫孙权投降。周瑜等精辟分析形势,坚决主战,指出曹军不过20余万,且有远道劳师、不习水战等弱点,坚定了孙权与刘备联盟抗曹的决心。并与程普奉命为左右督,率精兵3万,联合刘备军,溯江西进,巧用部将黄盖火攻计,大败曹操于赤壁(见赤壁之战),迫其退回北方。随即率军破曹军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境),继攻曹仁岁余,带伤督战,终取江陵,任偏将军兼南郡太守。 十五年,上疏反对割地给刘备,主张羁其于吴地,未被采纳。尔后,周瑜还京(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向孙权献计:乘曹操新败而未敢南进之机,发兵取蜀地,并汉中,西结马超,然后吴军主力据襄阳,伺机北取中原。得孙权赞许。赶回江陵(今属湖北荆沙)备战,于途中病发,卒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周瑜文武兼备,其卓越的军事谋略,对三国的鼎立和孙吴政权的巩固影响很大。他指挥若定,善扬长避短,出奇制胜,作战不畏艰险。精音乐。待人宽宏大度。

<主要事迹>: 汉章帝以来,东汉政府一直处于宦官集团与外戚集团的权力斗争,这两大集团力量的互相斗争,形成了东汉独特的政治局面;权力每次交接,无不伴随大规模的杀戮,严重削弱了东汉帝国的势力。

公元18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以张角三兄弟为首的、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东汉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一方面放权到洲牧、太守,一方面默认并支持地主阶层组织私人武装,对抗起义军。经过近一年的较量,基本上把黄巾军镇压下来。但是经过黄巾起义,东汉政府已经遥遥欲坠,加上权力下放到洲、郡一级和容许地主阶层拥有私人武装;各洲牧、太守纷纷拥兵自重,地方豪强为了共同利益,形成利益共同体,并推举德高望重或有能力的当坞帅,东汉政权已经名存实亡。

公元189年,灵帝亡,刘辩即位;宦官和外戚展开新一轮权力争夺,为了在权力争夺中取得决定性胜利,何进听取袁绍建议,征调四方猛将、英雄豪杰率兵入京,造成董卓乱政;地方势力借口讨伐董卓,纷纷招兵买马,后王允计杀董卓,西凉军阀再度把持政权,并互相拼杀;而各地军阀为了抢夺地盘,纷纷兵刃相交,乱世正式来临。

公元196年,盘踞衮州的曹操击败吕布,听取部下的意见,推行屯田,并西迎献帝,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政治优势,其后击败刘备、袁术、吕布等,占有衮、司隶和徐州、青州的一部分;河北的袁绍也攻克易京,彻底消灭军阀公孙瓒,占据了翼州、幽州、并州、青州的绝大部分,成为最大的割据势力;江东的孙策先后打败许贡、王郎等人,占有会稽、丹阳、吴郡等地,在江东立稳了阵脚。荆洲的刘表、益洲的刘焉、刘璋父子也成为军阀中的有力竞争者。

公元200年,袁绍挑选10万精锐步兵,骑兵万余,南下与青少年好友曹操争锋,曹操先后击杀袁绍勇将颜良、文丑后勒兵官渡;袁绍在正面战场无法撕开曹操防线,同时在青州、并州和曹操后方汝南开展第二战场,先后被曹操采取相应措施一一瓦解。后曹操放火烧掉袁绍屯放于乌巢的军粮等军用物资;袁绍大将张?A、高览投降曹操,袁军士气全无,曹操乘机发动大反攻,杀万余,俘虏7万余。其后袁绍一蹶不振,二子争位,曹操加以利用,公元207年,曹操远征乌丸,出其不意,大胜,平定了北方,一举成为最强大的军阀。江东孙策准备在曹操和袁绍决战时偷袭许昌,不料正在加紧策划的时候给刺客刺杀,伤重身亡,其弟孙权即位,加强了对南方发展的力度。

公元208年,荆洲牧刘表病死,幼子刘琮在地方豪强蒯良、蒯越兄弟和舅舅蔡瑁的支持下当上了荆洲牧;寄居刘表的刘备和江东孙权也加紧抢夺荆洲;曹操知道刘表死亡后,马上率领精锐骑兵5000,轻装简备,日夜兼程,南下抢夺荆洲;并于长坂击溃南逃的刘备;刘琮投降,曹操拘有荆洲大部分。孙权、刘备为了对抗曹操,联合起来共同对付曹操,208年11月,曹操率领14、5万大军,水陆并进,进军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持。周瑜用黄盖计,大烧曹操连环船,加上曹军水土不服,大败而归,荆洲所受降的水军全部死亡或者投降。曹操失去了水军和部分的嫡系部队,急剧上升势头受到严重打击,从此致力于北方。赤壁之战后期,周瑜与曹仁在南郡展开激烈争夺,刘备乘机抢夺了荆洲南部四郡,并派关羽北上攻打襄阳,被守将乐进击败;经过一年的争夺,曹仁不得不奉命撤回襄阳,彻底失去了南下的据点;同时,孙权从合肥方向进攻也被曹军挫败。

公元211年,刘备听取谋士庞统、诸葛亮的建议,留关羽镇守荆洲,自己带领大军借口抵抗张鲁,入川谋取益洲;经过3年的争夺,终于夺取了益洲。从此,三国鼎立的局面基本形成。

公元214,曹操借口进攻张鲁,挑拔关中割据势力马超、韩遂等公开作反;曹操乘机消灭关中势力并一举攻下割据汉中的张鲁;刘备恐惧曹操乘机攻击成都,马上向孙权退步。公元218年,刘备在攻取三巴后,亲自带领主力部队北上争夺汉中,击杀汉中守将夏侯渊;曹操不得不亲自到汉中前线指挥作战,无法挽回败局,不得不退出汉中,也失去了进军益洲的据点,三国势力达到了平衡,鼎立局面正式出现。

公元219年,关羽受刘备胜利胜利攻取汉中的鼓舞,出兵进攻襄阳,遇上山洪爆发,水淹曹军于禁所督7支救兵,包围襄阳、樊城;曹操马上派遣徐晃领军救援曹仁,同时和孙权达成短暂同盟,徐晃于襄阳城外击败关羽;孙权以吕蒙为都督,偷袭南郡,并利用政治手段来巩固在荆洲的统治,擒杀企图逃走的关羽;彻底粉碎了刘备利用南郡为据点北上攻取襄阳并乘机进军中原的战略。

公元220年,曹操病死,曹丕即位,同年称帝,国号魏;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229年,孙权进位称帝,国号吴;三国才正式出现。

公元222年,刘备遣将军吴班、陈式督水军进入夷陵地区,锁江东西岸;自己带领步兵主力,准备夺回南郡。孙权求和不成,任命陆逊为都督,领50000大军,横兵夷陵,阻挡刘备大军,并利用刘备补给线长远的优势;刘备求战不成,士气日益衰减,加上天气炎热,放松戒备;陆逊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先是派朱然带领水军主力,截断刘军归路,然后火烧连营,大败刘备。刘备经此一役,元气大损,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资本,自己也死于白帝城。

公元229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利用魏文帝曹丕病故,出师汉中,北伐曹魏;派赵云为偏师,扬言从斜谷攻打长安,吸引曹魏主力;自己亲自带领7-8万大军,从祁山出发,准备夺取关西。曹睿亲临长安,派大将军曹真带领10万大军拦阻赵云,同时派驻防关中的名将张?A带领5万精锐部队日夜兼程救援祁山。张?A在街亭大败蜀汉先锋马谡,诸葛亮失去了街亭,处处为张?A所制,无奈只有退兵。后蜀汉多次出兵,都被对手张?A、司马懿所牵制,由于补给不足,不得不退兵。公元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与司马懿对阵于五丈原;司马懿坚守不出;8月,诸葛亮病亡,蜀汉退兵。

公元241年,司马懿发动政变,一举消灭曹魏宗亲曹爽势力;255年,257年,司马师、司马昭分别平定曹魏余党;确立了西晋的基础。

公元263年,曹魏以钟会、郭淮、诸葛绪带领共18万大军进攻蜀汉。邓艾率兵3万多,自狄道向甘松、沓中,进攻驻守在此的姜维;诸葛绪率3万多人马,自祁山向武街、阴平之桥头,切断姜维后路;钟会率主力10余万人,分别从斜谷、骆谷、子午谷,进军汉中;取汉中后与姜维相对于剑阁。邓艾出奇兵从阴平小路历经艰辛,突然出现在成都附近,诸葛亮子诸葛瞻战死,后主阿斗遂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曹奂称帝,改国号晋。

公元279年12月,司马?谱宰さ叵纶?向涂中,王浑出江西,王戎向武昌方向进攻,胡奋出击夏口,杜预自 驻地襄阳进军江陵,王?F、唐彬率巴蜀之卒浮顺江流而下,大举进攻东吴。公元280年,王浑于三山击溃东吴丞相张悌主力,不久,吴主孙皓投降;西晋统一全国,三国正式宣告结束。

<参考文献>: 建安十三年(公元二○八年)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吴蜀联合,火烧赤壁,大破曹军,名传华夏。后进取南郡时,被曹仁的伏兵射伤。为人器量狭小,阴狠刻毒,见诸葛亮比自己高明,便处处加以暗算。后被诸葛亮三次激怒,箭疮发作而死。

东吴志详细攻略

一、地震基本知识

1、什么是地震?什么是地震灾害?

答:地震,是人们通过感觉和仪器觉到的地面振动。它与风雨、雷电一样,是一种极为普遍

的自然现象。强烈的地面振动,即强烈地震,会直接和间接造成破坏,成为灾害,凡由地震

引起的灾害,统称为地震灾害。

2、什么是地震三要素?

答:地震的发震时刻、震中和震级,称为地震三要素。发震时刻就是地震发生的时刻。地震

发生的地点叫做震中,常用经度和纬度来表示,当然也要标明该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

级M来表示。

3、何谓震源、震中、震源深度?

答: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一个略微有点扁的圆球,由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组成。地球上每

天都要发生上万次地震,这些地震都发生在地壳和地幔中的特殊部位,我们把地球内部发生

地震的地方叫做震源。

震源在地面的投影叫震中。实际上震中是一个区域,即震中区。

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离叫震源深度。根据震源深度可分为浅源地震(h≤70公里)、中源

地震(h=70~100公里)和深源地震(h >300公里)。

4、何谓地震震级?

答:地震震级是按一定的微观标准,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一种量度。它是根据地震仪器的记

录推算得到的,只与地震能量有关。一次5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二万吨**炸药(TNT)

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震级相差1.0级,能量相差30倍。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5、什么是里氏震级?

答:里氏震级是由美国地震学家里克特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

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

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如果用地震面波计算震级,则用MS表示;如果用地震体

波计算震级,则用ML表示。在60年代,里克特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地震学权威。里克特很善于

与新闻媒体打交道,热心回答公众提出的有关地震的问题,因此里氏震级这一术语很快成了

衡量地震大小的人人皆知的术语。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

地震)。

6、什么是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怎样制订的?

答:地震烈度是地震时对地面影响的强烈程度。主要依据宏观的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现象,如

人们的感觉,物体的反应,房屋建筑物的破坏和地面现象的改观等方面来判断。当然,也可

通过仪器的微观记录进行有关计算得出绝对的烈度。地震烈度与地震大小,震源深度,震中

距离,地质条件等因素有关。因此,一次地震的烈度根据各地遭受破坏和影响不同而不同。

我国把烈度分为十二度。它的内容大致如下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1980)摘选

烈度

人的感觉

对建筑物影响

其它现象

无感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室内个别静止的人有感

门、窗轻微作响

悬挂物微动

室内多数人感觉,室外少数人感觉,少数人惊醒

门、窗作响

悬挂物明显摆动,器皿作响

室内普遍有感,室外多数人感觉,多数人惊醒

门窗、屋顶、屋架颤动作用,灰土掉落,抹灰出现微细裂缝

不稳的器物翻倒

惊慌失措、仓惶出逃。

损坏枣个别砖瓦掉落,墙体微细裂缝

河岸和松散土上出现裂缝,饱和砂层出现喷砂冒水,地面上有的砖烟囱轻度裂缝掉头

大多数人仓惶出逃。

轻度破坏枣局部破坏、开裂,但不妨碍使用。

河崖出现坍方,喷砂冒水现象,松软土裂缝较多,砖烟囱中等破坏。

摇晃颠簸,行走困难。

中等破坏枣结构受损,需要修理

干硬土上有裂缝,大多数烟囱严重破坏

坐立不稳,行走的人可能摔跤。

严重破坏枣墙体龟裂,局部倒塌修复困难。

多处出现裂缝,滑坡坍方常见,砖烟囱倒塌

骑自行车的人会摔倒,处不稳状态的人会摔出几尺远、有抛起感。

倒塌枣大部倒塌,不堪修复

山崩地裂出现,拱桥破坏,烟囱从根部破坏或倒塌

十一

毁灭

地震断裂延续很长,山崩常见,拱桥毁坏。

十二

地面剧烈变化,山河改观。

7、地震烈度的划分有什么用处?

答:烈度的用处,除了表示地震时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以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方

面,那就是根据活动构造带的特点和历史上地震活动的情况,对地震区域进行烈度划分,以

供计算一个地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编成地震烈度区划图或地震危

险区划图。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一个地区内的地震烈度分布情况,如能搞得比较清

楚,就可能对地震区工业布局的合理规划,以及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有利的

根据。避免或减少地震时的损失。

8、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谁发明的?

答: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是我国东汉时期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张衡发明的。他于公元132年发

明了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和记录地震的仪器枣候风地动仪。曾记录了公元138年3月1日发生在

离现今河南洛阳千里之外的甘肃陇西地震。近代的地震仪在1880年才制成,它的原理和张衡

的候风地动仪基本相似,但是时间却晚了一千七百多年。地震仪发展很快,有各种类型,灵

敏度很高,并已实现了无线遥测、数字化记录等。

9、地震分哪几类?哪类地震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答: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

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构造地震约占地震

总数的90%以上。其次是由火山喷发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7%。此

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岩洞崩塌(陷落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

击地震)等。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

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一般所说的地震,多指天然地震,特别是构造地震,它对人类的危害最大。

10、什么叫构造地震?

答: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构造运动引起的。当力的作用使地壳或更深部位的岩石产生变形、断

裂和滑动时,常常伴随着地震发生,这类地震称为构造地震。

构造地震是天然地震中最常见,灾害性最大的一类。它占地震总数的90%,而且震级强度

大。目前已记录到的最大构造地震震级为8.9级(智利,1960年5月22日)。另外,构造地震

的分布与最新世界活动的构造带一致。

11、世界上哪些地方的地震多?

答:世界上地震的发生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地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群岛、堪察加半岛、经千岛群岛、

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世界上绝大部分地震

发生于这一带。这些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76%。

二是喜马拉雅枣地中海地震带。包括印度尼西亚西部经缅甸至我国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

区,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海及其附近一带,地震很多也很强烈,它们释放出来

的能量约占全球所有地震释放能量的22%。我国正好介于两大地震带之间,所以是一个多地

震的国家。

12、我国有哪些主要地震带?

答:地震发生较多并比较强烈的地带,称为地震带。根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划

分,我国大致可分为二十三个地震带(如图示),它们分别是:一、郯城枣庐江带,即从安

徽庐江经山东郯城至东北一带。2、燕山带。3、山西带。4、渭河平原带。5、银川带。6、

六盘山带。7、滇东带。8、西藏察隅带。10、东南沿海带。11、河北平原带。12、河西走廊

带。13、天水枣兰州带。14、武都枣马边带。15、康定枣甘孜带。16、安宁河谷带。17、腾

冲枣澜沧带。18、台湾西部带。19、台湾东部带。20、滇西带。21、塔里木南缘带。22、南

天山带。23、北天山带。

13、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有什么规律性?

答:我国地震在时间分布上最重要和最普遍的规律是地震活动周期性和重复性。

地震活动周期包含平静和活跃两个阶段。由于各个地区构造活动性的差异,地震活动周期长

短是不同的。我国东部地震活动周期普遍比西部长(台湾除外),东部一个周期大约300年

左右,西部为100枣200年左右,台湾为几十年。总的看来板块边缘地震活动周期较短,板块

内部地震活动周期较长。在一个地震周期中还可进一步划分出时间更短的周期,我们称为地

震幕,是否还有更长的周期,由于历史地震记录时间太短,目前尚难确定。

地震重复性是指地震原地重复发生的现象。一般说来地震越大,重复时间越长;震级越小,

重复时间越短。但不同地震区、带,由于构造活动强弱差异,同一震级地震的重复时间的长

短也是不一样的。据统计,6级地震重复时间可从几十年到几百年,7级以上地震的重复时间

多在千年以上乃至几千年。

14、什么叫地震迁移?

答:地震迁移是指强震按一定的时间、空间规律相继发生的现象。它们是在统一的区域应力

场中,各应力集中点变迁的规律。地震迁移的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可以沿着一条

断裂带在十几年的时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祁连山地震带由东南向西北发生1920年海原

8.5级地震、1927年的古浪8级地震和1932年的昌马7.5级地震);也可在一个地震区内,以

地震带为迁移单元,在几百年内完成一个迁移过程(如华北地震区1484-1732年强震主要发

生在山西带上,而1815-1976年强震由西向东迁移到华北平原地震带上);此外还有地震沿

纬度作更长距离的迁移。

地震活动有规律地迁移仅仅是地震活动的一部分,还有相当一部分地震活动没有显示出规则

的迁移过程。

15、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怎样划分的?

答:远震、近震、地方震是根据地震台站至震中的距离远近来划分的。震中距大于1000公里

的地震叫远震,震中距在100-100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近震,震中距在100公里以内的地震

叫地方震。1975年2月4日辽宁海域、营口一带发生的7.3级地震,对于辽南金县地震观测站

算地方震,对于北京地震观测站算近震,而对于新疆地震观测站就算远震了。这是指同一地

震对不同的地震台站而言,至于同一个地震台站对不同地区的地震,道理也是一样的。

16、为什么地震海啸对有些地方威胁大?

答:因为象日本、智利这种地方,本身就是容易发生地震海啸的场所,距离近,当然受到的

威胁就大,特别是它们濒临着很深的海沟,离陆地不远的地方海水就已很深,海啸可以在还

保持着很大的能量时就扑上岸。如果岸边有宽阔的大陆架就不一样,这时海浪在前进的路

上,会因与海底磨擦而失去不少能量,海边的岛屿、暗礁也起着防波堤的作用。等到它冲到

岸边时已成强弩之末,不能造成什么危害了。我国沿海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尽管1960年智利

大地震造成的海啸很大,对菲律宾乃至日本这些地方都造成了灾害,但对我国却没有什么影

响。

17、火山活动是怎样造成地震的?

答:世界上有些地震是火山活动造成的,人们称这种地震为火山地震。它约占地震总量的

7%。

火山爆发就象在地下进行爆破一样,当然会使大地产生震动,规模间或也有大的。因为有的

火山爆发所拥有的能量,和一次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差不多,甚至超过,它所能造成的震动

也是不小的。如1914年日本樱岛火山爆发,具有的能量达到4.6×1025尔格,产生的震动则相

当于一个6.7级地震。

火山爆发前后也有地震发生。因为在火山爆发前,大量岩浆已在那里的地壳中聚集膨胀,既

可以使岩层产生新的断裂,又可以促使那些原有的断裂再次发生变动,所以一般都有地震发

生。当然地震也就成了火山快要爆发的信号。在火山爆发后,大量岩浆迅速喷出地表,地下

深处的岩浆来不及补充,于是留下空间,那里的岩层就会塌陷,产生断裂,造成一些规模很

小的地震。

18、一次中强地震的影响面积有多大?

答:一般来说,一次中强地震的影响面积如下:(1)5.0-5.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为六度,其

面积小于500平方公里。(2)5.5-5.9级地震,震中烈度多为七度,其面积不超过200平方公

里;六度区面积也只有数百平方公里。(3)6.0-6.4级地震,震中烈度多数为八度,其面积几

十平方公里;七度区不超过200平方公里,六度区数百平方公里,如震中烈度为七度,则与5.5-

5.9级地震结果相同。(4)6.5-6.9地震,震中烈度一半为八度,结果与6.0-6.4级地震一样;另

一半为九度,其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八度区不超过500平方公里,七度区则在1500平方公里

以内。

19、一次中强地震能造成多大的人员伤亡?

答:统计表明,一次中强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大概如下:(1)5.0-5.9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者

占24%。而仅引起人员死亡的地震更少,只占11.5%。一次5级多地震中死亡人数最多为117人,

而死亡29人以上的地震都发生在夜间。

(2)6.0-6.9级地震有43%造成人员伤亡,而只有人员死亡仅占35%,一次地震死亡人

数最多为600人。

20、一次5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一次5级左右(4.6?/FONT>5.4级)地震震中烈度以六度为主,对建筑物的破坏为:Ⅰ类

房屋许多损坏,少数破坏,个别倾倒。Ⅱ、Ⅲ类房屋许多轻微损坏。Ⅳ类房屋损坏。牌坊及

砖、石塔和院墙有轻微破坏。

〔注〕

(1)房屋类型

Ⅰ类:简陋棚舍,土坯、卵、毛石砌垒,顶一类粗制房屋。

Ⅱ类:一般夯土或坯、卵、毛石砌筑的低级施工的民房和老朽木架房屋。

Ⅲ类:木架建筑(如宫、庙、城楼等)及新式砖石房屋。

(2)一般建筑物破坏程度

轻微损坏:灰泥散落,墙壁表面有细小裂纹或小块剥落,偶有安置不牢的附着物滑落。

损坏:墙体有小裂缝,接合处裂缝大些,个别有局部崩塌;木架偶有点拨榫,烟囱顶部扭

伤。

破坏:墙体大缝,个别部分倒塌,木架拨榫,柱脚移动,部分屋顶破坏,烟囱倒下。

倾倒:建筑物的全部或大部墙壁楼板和屋顶倒塌,或屋顶移动,墙变形、倒塌,木架显著歪

斜,构件折断。

(3)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包括填充墙)房屋的破坏等级。

基本完好:框架柱、梁基本完好,个别墙体或局部有细小裂缝。不经修理,仍可使用。

轻微损坏:个别框架柱、梁轻微裂缝,部分墙体明显裂缝;出屋面小建筑明显损坏,稍加修

理即可使用。

中等破坏:部分框架柱轻微裂缝或个别柱明显裂缝;个别墙体严重裂缝或局部酥碎,经大修

后可继续使用。

严重破坏:部分框架柱、主筋压屈,混凝土酥碎、崩落,部分楼层倒塌,不易修复。

倒塌:房屋框架残留部分不足50%,必须重建。

21、一次6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5.5?/FONT>5.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七度为主,建筑物破坏现象为:Ⅰ类房屋大多数损

坏,少数倾倒。Ⅱ类房屋多数损坏,少数破坏。Ⅲ类房屋大多数轻微损坏,许多损坏。不很

坚固的院墙少数破坏,可能有些倒塌。牌坊、砖石砌塔和工厂烟囱可能损坏。

6.0-6.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以八度为主,对建筑物造成如下破坏:Ⅰ类房屋大多数破坏,许多倾

倒。Ⅱ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Ⅲ类房屋大多数损坏,少数破坏(可能有倾倒的)。院墙

破坏,局部倒塌。石碑等多移转或倒下。个别地下管道接口处遭到破坏。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由于地基类别、房屋抗震设计标准和施工质量诸多因素的差别,

目前对一个地震烈度八度的地震会造成什么程度的破坏,尚无一个统一标准可以借鉴,因

此,据1975年辽宁海域7.3级地震时,营口市遭受地震烈度八度的破坏的调查结果表明,基

本完好占50%,轻微损坏占17%,中等破坏占33%。

22、一次7级左右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如何?

答:6.5?.9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为八度和九度,如按九度考虑,建筑物遭到的破坏为:Ⅰ类房

屋大多数倾倒。Ⅱ类房屋许多倾倒。Ⅲ类房屋许多破坏,少数倾倒。院墙大部倾倒,较坚固

的亦局部倒塌。牌坊、塔及工厂烟囱多破坏甚至倾倒。石碑等多翻倒。地下管道有些破裂。

7.0?.4级地震的震中烈度一般为九度,个别可达十度。九度的破坏如上述。十度对建筑物破

坏很大,Ⅲ类房屋许多倾倒。铁轨轻度弯曲,地下管道破裂。

23、我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是哪次地震?

答:我国历史上波及范围最广的地震是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的8.5级

大地震,震中烈度为十二度,震源深度17公里,震中位于北纬36.5°,东经105.7°。这次地

震波及宁夏、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内蒙、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山东、四川、湖

北、安徽、江苏、上海、福建等17个省、市、自治区。有感面积达300多万平方公里。

24、为什么要搞好地震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工作?

答:地震,地震预报及其防灾减灾具有强烈的社会性,而当前对地震这种现象在社会舆论中

常常是神秘而模糊的。目前在科学技术上尚不能准确预报地震的情况下,公众尚很难理解地

震预报的艰巨性、复杂性,往往将震后总结误认为震前预报或将内部争论意见流传到社会上

去引起社会混乱;绝大多数公众或部分领导部门尚不知道震前、震时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能

对防震减灾作出贡献。而目前有关地震书刊大多都是专业性很强、公众很难理解的专家语言

和概念。因此,要想使社会各阶层、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地对地震、地震预报和避震减灾

采取正确的社会行动,就必须大力搞好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工作,以使掌握了地震知识的

民众,及时识别宏观异常并及时报告;增强地震监测能力和抗御地震的自觉性;同时由于有

了地震知识,可使广大民众增强对地震谣言、误传的识别和抵制能力,大大地减少无震损

失;另一方面,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可以使各级领导者既懂得地震灾害的严重性,又掌握

一定的地震对策知识,这样就能在震前从思想上、组织上和物质上均有所准备,震后能迅速

实施救灾对策,减轻损失。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还可以吸引社会上致力于人类公益事业发

展的有志之士投身于地震行列,促进地震科技发展。因此,地震知识的普及与宣传是一项带

有战略性的、经常性的工作,搞好这项工作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25、中国最早有记载的地震是哪一次?

答:中国尧舜时代(公元前23世纪),发生在蒲州(现称)的地震。

26、广东省历史上发生的最大地震是哪次?

答:1918年2月13日南澳7.3级地震。

27、自有记载以来,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发生在哪里?

答:1962年3月19日在广东河源新丰江水库坝区发生了迄今我国最大的水库诱发地震,震级

为6.1级。

28、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哪些?

答: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广东省影响较大的地震有:1962年广东河源新丰江6.1级地震、1969

年广东阳江6.4级地震、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1994年和1995年北部湾6.1和6.2级地

震。

29、我国自建最早的地震台和遥测台网分别在哪里?

答:1930年我国第一个自建地震台枣北京西山鹫峰地震台,在李善邦和秦馨菱先生主持下建

成,1937年日寇发动侵华战争后停止观测。1966年北京遥测台网建成,有8个子台。

30、地震有前兆吗?

答:地震前,在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称为地震前兆,它包括微观前兆和宏

观前兆两大类。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1)地震活动异常;(2)地震波速度变化;

(3)地壳变形;(4)地下水异常变化;(5)地下水中氡气含量或其它化学成分的变化;

(6)地应力变化;(7)地电变化;(8)地磁变化;(9)重力异常;(10)动物异常;

(11)地声;(12)地光;(13)地温异常等等。

当然,上述这些异常变化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并不一定是由地震引起的。例如地下水位的升

降常与降雨、干旱、人为抽水和灌溉有关。再如动物异常往往与天气变化、饲养条件的改

变、生存条件的变化以及动物本身的生理状态变化等等有关。因此,我们必须在首先识别出

这些变化原因的基础上,再来考虑是否与地震有关。

31、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注意哪些干扰?

答: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及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

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必须注意排除降雨、干旱、河水涨落、台

风、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32、地震前鱼类有哪些异常反应?

答:鱼类如鲶鱼、鲫鱼、青鱼、草鱼、鲢鱼、泥鳅、金鱼、鲨鱼及某些深海里的鱼均有反

应。其表现为翻腾跳跃、打漩、狂游、成群漂游水面,有的发出叫声,有的呈昏迷状态,鱼

肚朝天,甚至死亡。

33、哪些地面动物在地震前有异常反应?异常表现形式如何?

答:地震前,兔、猫、鸡、狗、羊、猪及牛、马、驴等大牲畜均有异常反应,大致有狂躁型

和忧郁型两种。前者表现为狂吠、嗅地、扒地、乱咬、乱跑、乱闹,警犬不听指令,猪羊和

大牲畜不进圈、不吃东西、闹圈,有的挣脱缰绳逃跑;后者表现为呆滞、不吃食,猫则惊恐

外逃,乱抓乱闹,有的叼着小猫搬家,有的震前跑失,震后又回来。

34、什么是地震预报?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是什么?

答:地震预报是对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震级以及地震影响的预测。地震预报的三

要素是指所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

35、什么叫做地震长期、中期、短期和临震预报?什么叫地震年度趋势预测?

答:(1)地震长期预报,是指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2)地震

中期预报,是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3)地震短期

预报,是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4)临震预报,是指对10

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5)年度地震趋势预测是由中国地震局每

年组织专家对下一个年度国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点所作的趋势性预测。

36、地震预报难度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地震预报难度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地震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二是地震多发生在地下

深处,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直接探测震源深处的情况;三是强地震(尤其7级以上大地

震)发生较少,因此预报实践机会少。

37、目前我国地震预报处于什么水平?

答:我国目前的地震预报水平和状况,大体可以这样概括:对地震孕育发生原理、规律有所

了解,但远没有完全认识;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对某些类型的地震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报,但还

不能预报所有的地震;以年为度量的中期预报已有一定的可信度,但以天为度量的短临预报

的成功还只限于极少数特殊类型的地震。

38、世界上第一次取得明显减灾实效的成功地震预报是哪次?

答:我国地震工作者成功地预报了1975年2月4日发生在辽宁海城的7.3级地震,被世界科技

界称为“地震科学史上的奇迹”。

39、为什么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报的里程碑?

答:1966年3月8日和3月22日在河北省邢台地区先后发生6.8级和7.2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

损失。周恩来总理几次亲赴地震现场,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且广泛听取地震学家和各方面

专家的意见,向地震工作者发出要搞地震预报的伟大号召。因此,1966年被称为中国地震预

报的里程碑。

40、如何判断地震谣言和误传?

答:(1)带有封建迷信色彩或离奇的传说,如某地要沉为大海等这些没有科学根据的“地

震信息”纯属地震谣言。

(2)传说某外国机构或某专家权威人士提出的“预报意见”,这种通过非正规渠道,不符

合国家关于地震预报规定的信息不可相信。

(3)传说地震震级很大(8级、12级等)或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十分具体(如某日、某

时、某区、某村或几点几级等),这种脱离科学实际、脱离当前预报水平的信息都应视为谣

言或误传。

简要说说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我们在学草船借箭

首先是孙策线的(孙权线的从14关开始到参考资料地址参考)

第一关 钱塘之战

此关孙坚出现敌人会降低防御和士气,可以配合孙坚的高爆发清人,带着太平清领道的贼首最好在防御降低时候消灭,不然等其防御恢复的话要多个人进行围攻了。

本关战利品:太平清领道。

第二关 汜水关之战

此关要想全灭的重点就是靠孙坚和黄盖把画雄引到树林的不利地形消灭,我是用孙坚引,因为孙坚带古锭刀和太平清有很高得格挡能力和恢复能力。

孙坚VS华雄 (孙坚增加永久爆发力)

此关还有个过关条件:就是我军只有孙坚和黄盖的时候会在15回合因为缺粮而黄盖提出撤退!

此关全灭战利品:武力果。

第三关 汜水关之战(2)

此关有友军出战,没什么难度,注意关羽VS华雄有智力果!

此关战胜品:手戟。

第四关 虎牢关

(因为第5关前不能装备和买卖东西是直接出战,所以此关前要搭配好装备和买好豆等。)

此关吕布极其NB,先手攻击+几率混乱(战神属性),所以要想消灭吕布最简单的方法是先用韩当带飞刀把吕布定住,不让他随意走动杀我军,我军脆弱的人不要靠近他;触发3英战吕布时吕布会降低防御和敏捷以及定身,所以关键还是要触发3英战吕布就相对好打,当然在关张打吕布的时候可以SL一下吕布的先手不把关张混乱能让关张有反击的机会,关张打吕还是可以减不少血的,最后利用孙坚的高格挡和吕布降低防御和敏捷的时候消灭之!

攻战后面的关卡应该很简单。

杀徐荣得皮盾。

此关战利品:我军到达董桌面前,董桌逃跑得格斗袍,全灭得个武力果。

第五关 荆山逃出战

此关为逃跑关,后面有敌人的一轮援军;但是我认为逃跑的难度比全灭难,而全灭有武力果,因为此关前不能买卖和装备东西,所以要在虎牢前补充足。

此关我的心得是孙坚带古锭+太平清(在虎牢前装备)站到村庄恢复地形配合太平清的恢复能力可以100%不死,这样可以吸引敌人的攻击,其他人员都向后撤退,等敌人援军到达后可以调整位置协助孙坚全灭敌人,注意此关不能有人撤退,所以其他人先后撤孙坚先顶上是关键!

此关战利品:全灭得武力果。

第六关 江夏之战

此关没什么难度,主要是小心2路都有几个伏兵,此关回合比较紧,抓紧回合和利用孙坚的双击就是了!

此关战利品:无。

第七关 襄阳之战

此关重点注意的是我军不能低于4人,而后面孙坚要消失的,实际是不能低于5人。

孙策会在第2回合的以友军的身份出战,当外城的敌人全部消灭时候,城门打开孙坚会中伏受伤消失,胜利条件改变为孙策逃跑,此时只要掩护孙策逃跑就行,如果你觉得你能全灭.....

此关战利品:印绶。 外城的宝物库有运气果!

*剧情孙坚死亡,孙策加入,得霸王枪!

第八关 庐江之战

此关在城外的2条路都有伏兵,自己选一条走吧,孙策的装备个人装备霸王枪和皮盾。

当孙策走到不管哪个方向的桥那里会中伏兵减血,敌人城内出现炮车,此时皮盾的作用体现了,当我军有人进入城,敌人全会主动出击,全灭吧!

此关战利品:无。

第九关 神亭遭遇战

此关孙策一个人在庙里拜神,遇到太史偷袭,太史的装备和攻击还是很猛的,孙策的装备依然和第八关一样简单灭太史。

因为城门两边的步兵都带钱袋,应该不修改不能消灭,所以只有等第5回合我军的2个友军来杀之了,敌人接着出现援军,全灭吧!

此关战利品:无

第十关 牛诸之战

此关的重点应该是太史和宝物的获得。

孙策VS太史(太史被擒撤退)

重点:当城外没有敌人的时候,就会有周瑜献策,听周瑜的话会有一个友军出现把那空地的伏兵(很多)引出,并且敌人中计,有不良属性,这样比较简单,但是没宝物;不听周瑜的计策会进入埋伏圈中伏,我军防御下降,只要我军全部向后撤l+了防御和搞敏捷的人在前面挡着就行了,全灭得玄武铠!

此关我军人数少于8人游戏结束!

此关战利品:无。选不听周瑜计策后全灭敌人有玄武铠!

第11关 吴郡之战

此关无难度,想怎么杀就怎么杀!

此关战利品:无。

第12关 会稽之战

此关有点难度,主要是怎么保主凌操得格斗手套。

我是让凌操穿玄武和太平,让孙策带皮盾,第一回合让孙策出爆秒掉严白虎或者旁边(至于是双单爆要看双放的等级,我的是单爆,很简单)然后凌操吃个统率果走进城里,这个时候只要不中了投枪的降防御攻击应该能挺住,再孙策速度清掉投枪!

此关重点:凌操带玄武铠以及进城!

此关战利品:神秘水。

第13关 寿春之战

(此关孙策装备霸王枪和皮盾,因为天气原因,最好不要带谋士,道士的定身和医生的奋起再这关的作用及其大)

此关是在17关中最难和最麻烦的一关,当然是得宝物,宝物条件是:1,友军全不死得黄金铠和黄金冠以及智力果(我玩了不知道多少次,结果于禁那边总要1-2人死,放弃。) 2,曹操和郭嘉不死以及友军在8人以上得黄金冠,此条件适当SL不难达到)。

因为此关每个区域都有循环不良状态,还有就是每个特殊兵在他那方的魔将不死之前不断复活,这就给游戏带来难度,不过如果战术得当的话就可以降低点;先说我的方法:因为我军右边的区域是定身区域,所以我放弃那区域的进攻,直接孙策那边的人去支援大耳,速度把那边的魔将消灭,注意魔将的兵种为督军,因为督军的文官类必杀及其BT,所以要分2回合消灭,主要不让他把SP积累到100,孙策靠皮盾和+敏捷挡魔将的混乱攻击),至于右边的周瑜速度到左边来进攻,用好弓骑的强行!

此关还有个宝物就是关羽先VS纪灵,才有张飞VS纪灵(死)得枪斧,因为AI的原因,如果不可以制造的话他们不能完成单条,因为关羽总爱向上跑,而纪灵在20回合前是无限复活的,所以还是要张飞挑死好,我的方法是把敌人的一个士兵打得喘气把关羽吸引下来,这样就可以利用我军喘气人物在2人旁边吸引纪灵出来完成单条,再就是引纪灵出来完成单条也有技巧,这个也有运气成分!

此关战利品:风车轮。

剧情中有是否偷袭许昌的选择,因为现在做得是孙策线,请一致选择“安心养伤”继续后面的关卡!(孙权线的请选择另一个)

第14关 江夏之战2

此关连级休闲关卡,注意把大部队等级连平均,要说的是此关凌操死,凌统(西谅)加入,得皮制马铠以及宝物库里有3略。

此关战利品:神秘水。

第15关 赤壁之战

(此关人物选择顺序很重要)

此关有2个选择:难和简单。

难:我军计策失败,敌人在水上的士兵不会撤退;第4回合曹纯和徐晃带10个虎豹骑兵来支援(全部强劲人物),只有难得选择才有此支援,并且太史慈VS曹纯(撤退)得战马。

简单:此选择敌人没任何援军,并且我军计策成功,敌人前排士兵逃走,全体降低士气。

不管哪个选择第8回合强劲的孙尚香MM以友军的身份带强劲的装备前来支援!

此关的其他单条有:吕蒙VS张辽 甘宁VS许胖子

此关战利品:难的选择下有统帅之枪,简单选择下无!

第16关 南郡之战

此关和刘备军抢夺城池,重要条件是刘备方的人不能占领任意一个城市,不然游戏失败;第2回合,3兄弟和诸葛,赵云出现,不过一般情况下应该不会占领的,这个看运气了!

此关守城的人都是坚守原地,所以也不必全灭敌人,周瑜占领上面的城市,孙策占领下面的城市游戏胜利!

此关战利品:印绶。

第17关 南荆(四郡)之战

(此关多买点豆子和神秘水)

此关敌人众多,回合还算可以。

因为在城市外的人都是被动攻击AI,所以要各个击破,这样就要计算他们的走位格子,把大将一个一个的引来杀之,此关的上场人物也很重要,我觉得2医生不能少(+临时攻击防御等状态) 策士(杀大将不能少) 道士(减敌人防御等战术策略不能少)

此关我的方法是先把赵云和右边的一个城杀完分兵,是怕回合不够;甘宁,孙策,凌统和医生冲上面,把上面杀完,去吸引黄忠杀完后冲杀韩玄的城池,这路猛人多,很简单;下面我说说我的另外一路,1,引关羽,道士降防御和我军提高状态,太史VS对关羽后关羽会减少血,注意利用,和周,吕蒙,太史和策士杀之很简单的,当然引关羽的人要防御高并且+临时防御,我是周瑜引的;2,杀张飞同样的方法 ;3 攻下面的城市主要是带玄武铠的人在前面吸引,配合谋士!

4,打刘和诸葛这群策士有点麻烦,我想一人不撤退把人都拉的很开吸引,用周瑜吸引,因为周瑜带统帅枪气合攻击和精神都很高,把刘备引下来了一回合用群欧法可以消灭,此时孙策的那一路也应该到了,适当援助周瑜那一路吧,最后一起弓韩玄的城。

此关战利品:印绶和神秘酒

PS:此关的重点是我军时刻保持+临时的状态和吸引敌人大将!!

第18关 涪关之战

此关没什么难度,主要是全灭得神秘酒+印绶,不全灭是神秘水+印绶。

第19关 雒城之战

此关的胜利条件为2个:

1,周瑜和庞统对话,即庞统不死,可以参加以后的战役,但是在成都大决战之后离开,送周瑜太平要术。

3,庞统死亡,会留下周瑜给他的豆甲。

战中剧情凌统会给甘宁送没羽箭来,所以战斗前把甘宁的辅助拿掉!

此关战利品:神秘酒,印绶。

第20关 雒城之战(2)

此关没难道,注意投枪兵就行了,注意的是甘宁和张任对话有武力果,凌统和张任对话有敏捷果,2者只能发生一个!

此关战利品:武力果。

第21关 绵竹之战

此关的重点是怎样把李严引出来,不然李延会无限复活;把外面的敌人消灭后,陈武只能一个人走到栅栏前会触发李严与陈武的单条(得金火炮) 随后孙权从关后杀出,占领关卡就行!

此关占领关卡得智力果,全灭敌人得武力果。

第22关 夜袭成都

此关的刘备和刘璋是打不死的,马超和诸葛亮会在第4回合后来支援,并且马超也杀不死,过关条件为我军人少于8人或者到达15回合,此间可利用无限复活连级!

此关战利品:武力果和印绶。

第23关 葭萌关之战

此关个人觉得有点小麻烦(意思是不撤退一人),但是不难,主要是我军的荒地和西凉骑作战,所以这关完全靠甘宁和凌统,孙策虽然在荒地90%,但是依然强悍,但是我还是把霸王枪给了凌统,运用好孙权的+防御,甘宁的-防御以及孙策的降攻击法术!

此关重点要说的是马超要打败2次,一次是把他杀到50血以下,他会再复活一次,再次把他打到100以下他会逃跑到关里,这时候孙策进关和马超对话或者全灭都可以过关! 对话后得武力果过关!

此关战利品:无。

第24关 成都大决战

此关开前剧情得宝物雌雄双剑(甘宁的强悍时代来临了)

徐盛VS黄忠(得诸葛弩)

其余的大家自己发挥吧!

此关战利品:白羽扇

过关后的R:马超和赵云相遇得龙胆枪,马超以骁骑身份加入并带入狮子盔,陆逊加入!

第25关 逍遥津1

此关张辽极其变态,每回合能力增加,困难难度几乎不死。

胜利条件为孙权逃跑,并且孙权每相隔2回合有异常状态,不过带雌雄的话难度为0,想挑战的朋友可以尝试消灭敌人!

此关战利品:剧情周泰死亡得近卫铠。

第26关 逍遥津2

此关张辽在甘宁劫营前每回合会增加气血,甘宁会在5回合左右到敌人后方出现,占领城池敌人全部士气下降,没什么难度。

此关战利品:智力果。

第27关 瓦口关之战

此关开始我军全部撤退,只有太史慈一人对面多个虎豹骑(很变态),带最好的装备给太史慈,但是也别硬碰,因为在我军出来前虎豹骑是不停复活探索的,只要坚持就行;一定回合后张郃中计我军几人出现在下方和敌人两营寨,敌人士气下降!

要注意的是此关张郃会复活一次,并且复活后每回合+攻击力!

此关战利品:智力果和印绶。

第28关 天荡山之战

此关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好地形和走位就行,强攻吧。

对话:周瑜和张郃 单挑:太史慈VS张郃

此关战利品:无。

第29关: 定军山之战

此战不算麻烦,只是在夏侯渊下山前不能在最开始的2个步兵前,不然撤退,以及在山上会出现降低防御和混乱的状态;只有先攻下2边的山头2回合后夏侯渊才下山。

第5回合敌人左上角有援军。

单挑:夏侯渊VS韩当(韩当死) 夏侯惇VS太史慈

结果不定单挑: 徐盛VS夏侯渊(徐盛撤退) 徐盛VS夏侯渊(韩当VS夏侯渊后才有,得吕布弓)——此2个单挑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触发,自己摸索了!

此关战利品:武力果,智力果,统帅果。

第30关 阳平关之战

此关有点难度,主要是开始敌人的攻击有点变态,各个名将和虎豹骑还有2司马都在阵前,好好的站位吧!

要讲的是第5回合马超重敌人后方出现,这个时候敌人援军曹彰,庞德和张飞出现,此时会出现马超是否继续战斗的选择:

拼命死战: 马超VS庞德(庞德一定血以下触发得白银铠)

马超VS张飞 马超VS曹彰

完成马超和张飞以及曹彰的单挑马超永久攻击+30

撤退:马超离开战场,永久防御和爆发+30!

这里要提下的是马超对几个人还是有难度的,一是3个攻击很高,马超不一定抗得住,二是对方的仙术士和咒术给他们3个输送!

此关战利品:武力果和智力果

第31关 合淝包围战

此关没什么好说的,主要是新兵种“城门”出现,攻城吧!!

此关战利品:武力果和印绶。

第32关 汉中之战

此关有点难度,因为我军分为2部分,而又被敌军宝物,此关对走位和装备已经2边人物的分配要求都很高,多用用炮车+手戟定人,以及徐盛用吸血弓+个防御和当肉肉。我的方法是用大乔和黄盖以及太史挡人以及利用手戟定人,这关想不死人有点难度。

特别注意的:此关孙策VS曹彰 孙策武力突破100; 先太史慈VS曹仁 再孙策VS曹仁 得思召剑。

第33关 偷渡子午谷

也是比较有难度的关卡,因为我军大多都在不利的山地地形,而且中司马懿的计策,主要人物的卡位,我的方法是大多人全部后撤,马超和凌统在前面挡,第一回合尽量消灭弓手。

战利品:此关全灭才有漆黑道袍。

第34关 长安一

此关要说的是邓艾钟会吕布等来支援,有许多单挑,太史慈此关暂时为战神并且学会特技——战神降临,血到50以下转战神5回合。

特别注意的是此关马超会被强制获得辅助凤凰奥义,所以开战前千万别给马超带辅助!

第35关 长安内城之战

此关有个BUG,就是孙策进城才能触发伏兵,不然不会出现,我会想办法修正,所以大家还是让孙策进去吧。

此关宝物:蒋钦VS于禁 得穿云矢

第36关 寿春之战

此关张辽带豆甲,很难打,只要把四角的4个步兵杀了豆甲就消失。

宝物:甘宁到宝物库有钱袋。

第37关 汝南之战

此关有2次援军,一个是关羽,一定回合下面出现,要小心,第2个是夏侯惇从左下。

此关宝物:甘宁VS夏侯惇 得骑兵突击凯。

此关战利品:全灭才能得到祈神宝玉。

第38关 洛阳之战

此关我军分4面攻城,注意分配,而且内城到一定回合司马懿才开门,而且外面和魔将一起的虎豹骑会复活,小心抵抗!!

第39关 许昌之战

最后一关,没什么多说的!!

如果是玩孙权线的玩家请到参考资料处参考

并无此事,相似事件发生在刘表与孙权于濡须坞之战,孙权使用了此计。

建安十八年正月一天水面有薄雾,孙权乘船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至五、六里时,鼓乐齐鸣。生性多疑的曹操下令齐发,射击吴船。不久,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便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不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就这样上当了。“草船借箭”的主角实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濡须之战。

《草船借箭》的故事,在《三国演义》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页半,却包含着许多人生哲理,使我大开眼界。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神机妙算,主要有四个原因:第一,他心胸宽阔,明知道周瑜是在谋害他,但为了顾全大局,仍旧心甘情愿地去借箭。第二,他博览群书,通天文懂地理,算准了三天之后大雾弥江,才会立下军令状。第三,他懂心理,知道鲁肃忠厚,才敢对他透露借箭的计策,向他借了二十只小船;知道曹操生性多疑,在大雾天气不敢贸然出击,才敢让小船靠近曹操的营寨。第四,他很细心,把每个步骤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比如,让兵士们擂鼓呐喊,虚张声势,把船一字排开,两面受箭等。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或曰聪明才智从何而来?究其原因虽可见仁见智,但我以为:一靠勤奋学习,二靠勤于实践,这两条怕是最为重要、也是缺一不可的。据道家《仙鉴》记载:道号叫作“卧龙先生”的诸葛孔明,曾拜汝南灵山酆公为师,得到《三才秘箓》、《兵法阵图》、《孤虚相旺》秘本兵书;又到武当山拜北极教主,观览琅书、金简、玉册、灵符,掌握六甲秘术、五行道德,遂成为当时一流的军事家。此说可靠与否姑且勿论,但至少说明诸葛亮曾四处拜师求学,这才能积累起丰富的知识,绝非仅靠“爹妈给个好脑袋”。记得在其“不费江东半分之力,已得十万余箭”之后,东吴军师鲁肃曾问,先生在三天前“何以知今日如此大雾?”孔明似乎不大谦逊地答曰:“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据此可以说,“智慧”离不开“知识”,“无知”者势必“无计”。

他未出茅庐,便知三分天下;他审时度势,始终料敌如神;他知己知彼,近乎百战不殆;他遇险不惊,时常出奇制胜……可以说,孔明公正是凭着自己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非凡智慧和杰出才能,才为“匡扶汉室”立下了丰功伟绩。诚如有副楹联对其一生所高度概括的那样:“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愿;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四川成都市南郊的武侯祠,是西晋末年十六国李雄为纪念蜀汉丞相诸葛亮而建的。祠内古柏苍郁,殿宇雄伟,这里也有一副对联,是赞颂诸葛亮在蜀川的功德的:“一生惟谨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尊教受;十倍荷褒荣,八阵名成,两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锐,三分功定属元勋。”此外,“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这副对联仅用了短短的十个字,赞颂了诸葛亮才高睿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功绩。所谓“两表”是指诸葛亮入川后为蜀汉大业所作的前、后两个《出师表》;还“一对”是指当年刘备三顾茅庐时所作的《隆中对》,在文中诸葛亮有“三分天下”的精辟分析。

濡须口之战是三国时期之前的公元213年,军阀曹操和孙权在濡须口之间的一场战役。此战由曹操军屡屡进攻所致,最终被孙权军奋力击退。

公元213年之前,军阀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后,与马超及孙权作战。在与孙权的战斗中,曹操任谢奇为蕲春典农,安排在皖城威胁孙权,将军队延伸到蕲春以让孙权不安。

为阻曹操袭扰,孙权派遣部将吕蒙敦促谢奇归降。谢奇拒绝,吕蒙随后反击;谢奇轻易被打败,撤退。谢奇部下孙子才和宋豪很快就投降于吕蒙,士气耗尽。曹操随即开始调兵攻濡须口,攻破孙权的江西营区,并且生擒孙权麾下都督公孙阳。作为回应,孙权命吕蒙随他亲自领导的军队阻止曹操进军濡须口。

孙权正在制定防御濡须口的计划时,吕蒙构建了对曹防线,由一很快建成的船坞上待战的蒙冲组织而成,用于在不久后可预见的血战中反击曹操进军。

按史料在濡须口阵亡的孙观可能就是在此战中在攻孙权防线时被徐盛致命伤。孙观被救回曹营后不久死去。

吕蒙的预见很快被证明正确,孙权开始派蒙冲攻曹军,但其中一些被风吹落了。这可能就是董袭的死因。纵然曹军人数众多,但是曹操看到的孙权军队训练有素,因而决定班师,待可趁之机,再图江南。

孙权的一些其他部将趁势加入了吕蒙随后对皖城和庐江的袭击。

此战后,张辽驻合肥,在那里于215年的逍遥津之战中扮演重要角色。

小说《三国演义》总成过往传奇、野史、戏曲、地方世代说法、被官史避畏说法、说部话本及民间传说中诸葛亮的故事,他被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和《三国志》中的诸葛亮很不一样,而且事迹亦有所出入,如火烧博望与新野,诸葛亮尚未出仕刘备;三顾茅庐、七擒孟获、六出祁山(实际是五次北伐,只有第一、四次出祁山)等都经过夸张和剧情创造,历史上诸葛亮用兵的功绩不如他治理蜀国的政绩耀眼;而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智激周瑜、三气周瑜、空城计等则是虚构或将剧情移花接木。但这些都成为家喻户晓故事,而小说当中的一些剧情,将诸葛亮描写成为一个道士,如七星坛祭风、延寿七星灯等,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批古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为“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将一贯有法家风范的诸葛亮神化成了算无遗策、通天晓地、精通军事、运筹帷幄的一个智慧超卓入圣之完美人物。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一本长篇历史小说,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作者一般被认为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本根据史实改编的小说。

演义以史为据,以儒家思想为本,强调“忠义”;着重于描写战争,讲述汉末黄巾之乱至魏、蜀汉及吴三国鼎立,到西晋统一百余年间的历史,刻画了为数众多的英雄人物。该书叙事“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虚实结合,曲尽其妙。[来源请求]李渔有言曰:“演义一书之奇,足以使学士读之而快,委巷不学之人读之而亦快;英雄豪杰读之而快,凡夫俗子读之而亦快。”

《三国演义》和三国时期故事传说对东亚文化形成了深远的影响。最迟在晚唐时三国故事已流传民间,李商隐有《骄儿诗》“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据《东京梦华录》载,北宋已出现“说三分”的专家霍四究。北宋民间说三国故事已经表现出“尊刘贬曹”的倾向,苏东坡的《东坡志林》说:“涂巷中小儿薄劣,其家所厌苦,辄与钱,令聚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在对三国态度上,尊刘反曹鄙吴是民间的主要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隐含着人民对汉室复兴的希望和皇室正统思想,尽管这些旧有观点已不容于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国演义时,把明代流传下来的版本中不实讥望、怪力乱神之处删除勘正。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称:“因为三国底事情,不像五代那样纷乱;又不像楚汉那样简单;恰是不简不繁,适于作小说。而且三国时底英雄,智术武勇,非常动人,所以人都喜欢取来做小说底材料。”

而书中亦刻画了近二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经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则被塑造成一位“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和阴谋家。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主要以个人恩怨为前提。刘备则被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当中的战争,手法多样,读者往往感到一场场刀光血影的战争场面。其中,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的描写被认为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使人读来惊心动魄,将史书上所没有的情节描写得十分细致。不过,前33回写了从桃园结义到曹操统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写了刘备三顾茅庐到诸葛亮死于五丈原的27年,而以后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场。

由于《三国演义》在民间的流传范围、影响程度,都可谓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独一无二的,这就造成了普通民众,甚至一部分专家学者对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也就是小说所描述的历史时期的概况、事件、人物缺乏正确的常识,从某种程度上说,小说《三国演义》的内容在国人心目中已经占据了真实历史的地位,这种现象在近来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所反应。民间也一直对这类现象有不少争论。

非凡的叙事才能,全景式的战争描写,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浅近的文言,构成了《三国演义》的主要特色。

建安十二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的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前两次都没见到诸葛亮,第三次终于得见。《隆中对》中,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三顾茅庐之后,诸葛亮出山成为刘备的军师,刘备集团之后的种种攻略皆基于此。

刘备听完《隆中对》曾表示“善”,善字可以解释成“不错”,建安十三年,诸葛亮出使江东,发现孙权意在荆州,便不再坚持“横跨荆、益”的主张。赤壁之战后,刘备向孙权借荆州之地,诸葛亮表示反对。孙权借地给刘备后,就一直想索回荆州,最后导至关羽大意“失荆州”。崔浩说过:“委弃荆州,退据巴蜀……此策之下者也。”,苏洵称:“弃荆州而取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毛泽东指出:“蜀汉之败始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焉能不败?”有专家指出:“后人评论诸葛亮及其《隆中对》,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出现溢美和回护之词。《隆中对》中睿智的判断,有时被赋予先验的色彩﹔瑜中之瑕,甚至也被认为是美玉的本色。”“《隆中对》所言的自秦川、宛、洛北伐,若不是书生议政,纸上谈兵,就只能是以退为进,虚张声势。”

鲁肃在建安五年(200年)对孙权提出了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相似的榻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