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现在去五台山旅游需要注意些什么? 必带物品需要什么

2.茶卡盐湖在哪里茶卡盐湖在哪里距离河南县有多

3.从北京出发九寨沟有哪些自助游攻略?

河曲天气预报_河曲天气预报天气情况

黄河流域界于北纬32°至42°,东经96°至119°之间,南北相差10个纬度,东西跨越23个经度,集水面积75.2万多平方公里,黄河全长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内石山区占29%,黄土和丘陵区占46%,风沙区占11%,平原区占14%。各地自然景观差异很大,尤其有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十分严重。

黄河流域属大陆性气候。兰州以上大部分为半湿润区,兰州以下,西北部为干旱区,南部和东南部为湿润区,其余为半干旱半湿润区。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盛行偏北风,气温低,降水少;春季蒙古高压衰退,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开始北上西伸,气温回升,降水增多;夏季大部分地区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盛行偏南风,水汽丰沛,是一年中降水最多的时段;秋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衰退,蒙古高压向南扩展,降水开始减少,但常发生连阴雨天气。气温的地区分布特点是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多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区大于14℃,最低的地区小于-4℃。年极端最高气温为洛阳盆地44.2℃,年极端最低气温为河源地区-53.0℃。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多年平均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为秦岭,局部达900毫米以上。年降水最多的站为泰山顶达1108.3毫米;年降水量少的地区为内蒙古杭锦后旗、临河一带,在150毫米以下,年降水最少的站为内蒙古杭锦后旗的陕坝,只有138.4毫米。上游降雨强度较小,历时较长,暴雨极少,日降水量很少超过50毫米;中下游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短,暴雨较多。陕西、内蒙古交界处的乌审旗,17年8月1日发生过一次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木多才当,10小时降雨1400毫米(调查值),超过世界最高记录;三门峡至花园口间,1982年7月底至8月初的一次大暴雨,暴雨中心宜阳县石 镇24小时降雨734.3毫米,也是黄河流域罕见的大暴雨。

由于气候和地形、地貌等自然地理景观的影响,黄河的水文情况非常复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径流的时空变化大。丰水年与枯水年的比值,干流为2.5~3.5倍,支流为2.5~40.8倍。各地区的年径流变差系数为0.11~0.53。多水区和少水区径流深相差140多倍。年径流系数最大为0.7,最小只有0.01。

第二,汛期长、洪水次数多。一年中有伏、秋、凌、桃四个汛期,总历时长达10个月。伏、秋汛合称为大汛,由降雨形成。其洪水来源有兰州以上、晋陕区间、龙门至三门峡区间、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和大汶河流域。上游洪水涨落比较缓慢,历时较长,兰州水文站一次洪水历时平均40天,最长可达66天,最短22天;中游洪水涨落较快,尤其晋陕区间的洪水陡涨陡落,历时较短,干流龙门站洪水历时平均46小时,最长80小时,最短20小时,连续洪水一般为3~6天,涨水平均8小时,最长30小时,最短2小时;支流洪水更是来猛去速;下游干流洪水主要来自中游,其特点与来源有关,但又受高含沙量变动河床和滩区建筑物的影响,往往使洪水演进规律发生异常变化。凌汛主要发生在宁夏、内蒙古和黄河下游两个河段,均由冰塞、冰坝壅水形成。黄河下游的冰情变化极不稳定,约有十分之一的年份不封河,有的年份则三封三开。60年代以来由于三门峡、刘家峡水库防凌运用,冰情有较大变化,凌灾有所减轻,但盐锅峡水库至刘家峡河段于1961~1962年度,青铜峡水库上游于1967~1968年度,天桥水库上游河曲河段于1981~1982年度都曾发生过严重冰塞,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桃汛是宁夏、内蒙古河段开河时融冰水和河槽蓄水下泄形成的冰凌洪水,流至下游正值桃花开放季节,洪峰不高,涨落较缓。12年后为了下游灌溉,三门峡水库调蓄桃汛水量,下游不再有桃汛洪峰。

第三,含沙量高并且水沙异源。黄河上游兰州以上和中游三门峡以下水多沙少;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上水少沙多,由于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携带大量泥沙进入黄河,支流窟野河温家川水文站最大含沙量达1700公斤每立方米。干流陕县水文站多年平均输沙量达16亿吨,形成了居世界首位的多沙河流,由于河流含沙量高带来了特殊的产流、汇流、产沙和输沙规律,并造成河槽冲淤游荡,河床剧烈变化,水位变化无常。

黄河水文工作是治黄的基础,是各项治黄工作的重要依据。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纪)又开始有描述雨情和占卜预测洪水的记载;战国时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黄河龙门流浮竹观察水流速度;秦代(公元前221~前206年)建立了报雨制度;西汉后期(公元前77~前37年)创造了雨量筒,开始降雨的定量观测;西汉元始四年(公元4年)对黄河泥沙进行过观测论述;隋朝(公元581~618年)设立“水则”观测水位;明万历元年(1573年)开展了“塘汛”;到了清朝(1644~1911年)自兰州以下多处设立水志桩测报水情,并在泺口观测过含沙量。黄河下游传递水情的手段也由快马改进为电话。

清朝末年到民国时期的黄河水文工作已发展到用近代科学技术方法。1912年设立了泰安雨量站。1915年设立了支流大汶河南城子水文站。1919年至1933年又先后增设了黄河干流陕县、泺口、柳园口及支流泾河张家山等水文站和支流渭河咸阳、交口镇、阳平关、泾河船头等水位站。1933年陕县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洪峰流量22000立方米每秒,造成了黄河下游的严重水灾,引起了国民对测报洪水的重视,促进了黄河水文工作的发展。1937年黄河水文观测站点有增加,曾达到水文站(包括渠道站,下同)43处,水位站29处,雨量站185处。后因战争影响,一大批测站停测,1939年只有水文站26处,水位站4处,雨量站80处。抗日战争胜利后,1947年又恢复到水文站60处,水位站33处,雨量站73处。建国前夕1949年尚有水文站44处,水位站48处,雨量站45处。民国时期还进行过部分水文资料整编,开展过水文分析研究,随着通信技术的改进,报汛手段除电话外又设立了专用电台,但总的情况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站网稀疏,设备简陋,技术粗放,资料不系统。

建国后,党和对黄河治理十分重视,在治黄工作的推动下,黄河水文工作得到了很快的发展。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50年代。建国初期,黄委会统一了全河治理,确定了治理黄河的目的是“变害河为利河,上、中、下三游统筹,干支流兼顾”的方针。黄河水文工作根据治黄要求,以为防洪服务为主进行恢复发展。195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和开发黄河水利的综合规划的决议》,治黄工作进入了由防洪过渡到治本的阶段。黄河水文工作除继续为防洪作好水文测报外,并为黄河治理规划、工程建设、河道治理、引黄灌溉、水土保持等全面服务。50年代末期,在国民经济“”的形势下,黄河水文工作也加快了建设步伐,在1958年和1959年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之后,1960年又提出“开展全面服务,保证治黄重点,大力支援农业,洪水枯水泥沙并重,大中小河兼顾,基本站、实验站并举,定位观测与调查研究结合”的方针,全面高速度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建设过快、战线过长、工作不切实际的现象。总的来说,50年代是一个展阶段,水文站网已初步形成,水文测验已全面展开,测验规范己大力贯彻,实验观测分析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历年资料整编已全部刊印出版,逐年资料整编体系也已建成,水文情报预报,已在防洪防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为黄河水文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60~70年代虽曾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但后期又得到了恢复发展,稳步提高。在这一阶段里,由于黄河干支流相继建成了15个大型水库,支流上也修建了大量中小型水库,引黄灌溉和水土保持面积不断扩大,使黄河水文自然变化规律受到了很大影响。在这种形势下,治黄对水文工作提出了完善站网,提高测验质量,算清水账、沙账,加强水文情报、预报,深入探讨水文变化规律的要求。据此进行了调整发展站网,整顿加强设施,以土洋结合和开展协作的方法研究创造了适应黄河特点的测验工具仪器,改进了技术,提高了水文测报质量,开展了气象预报和水质监测,增加了服务项目,全面展开了实验研究和水文分析计算并开始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各项水文工作都获得了新的进展。

进入80年代,遵照国家“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和治黄工作确保防洪安全,合理利用和保护水的精神,以改革为动力,以洪水测报为中心,研制、引进了各种先进设备和技术,开始建立自动测报系统,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一、站网建设

水文站网是水文工作的战略部署,建国后即以全面控制洪水、径流、泥沙为原则,恢复旧站,建设新站。1950年全河水文站即已恢复到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平,1955年全河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已为1949年的4.7倍、2.7倍、13.8倍。1956年编制了黄河流域水文站网规划,为科学合理地建设站网提供了依据。1960年站网密度已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尤其泥沙站网大大超过了一般河流。1960年以后,为了适应黄河流域自然情况和治黄工作的新变化,又修订了四次站网规划,其中60~70年代三次,80年代一次。60年代受国民经济暂时困难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曾不适当地撤销了一大批测站。到了70年代逐渐恢复和发展并设立了一批小河站。1990年全河水文站网已有水文站451处(其中渠道站129处),水位站60处,雨量站2357处。其中属黄委会系统的分别为139、35、763处。全河水文站每万平方公里4.28站,为1949年每万平方公里0.52站的8.23倍。全河雨量站每万平方公里31.32站。水文站体制也由全部水文站常年驻站观测,改为大部分支流站实行站队结合。随着水文站网的逐步完善,黄河流域的径流、泥沙、洪水等各项水文因素的形成变化,已得到全面控制。

二、水文测验

(一)基本测验

测验工作是水文工作的基础。建国后,各项基本观测迅速全面展开。在测验设施方面,除了进行高程和平面控制建设外,主要创建了适合各站特性的各种测验设施,用测船测验的水文站一般架设吊船缆道,山溪性河流架设缆车(吊箱)缆道,断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漂浮物较少的水文站架设流速仪缆道。在洪水时用浮标测流的水文站都架设了浮标投放器。1987年全河已架设吊船缆道64处(其中黄委会系统37处),缆车和流速仪缆道252处(其中黄委会系统94处)。黄委会系统除黄河下游河面特别宽,游荡多变的夹河滩水文站外全部架设了缆道。兰州水文站还建成了半自动流速仪缆道,宁夏固原水文站架设了双刹型电动独轮缆道。电动升降缆车己作为中国水文业务技术经验之一,列入世界气象组织推行的《水文业务综合子》向各国推荐。少数使用机动船的站,则加大了马力,建立了机船组,提高了测洪能力。河口水文实验站建造了黄河上最大的600匹马力40.15米长的浅海测量船。

在测验工具仪器方面,首先配齐了各站必需的测验和测量工具仪器,然后根据各站特点逐步改进提高。雨量观测,由雨量筒改进为自记雨量计和遥测雨量计,1990年雨量自记程度全河已达46%,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60%。水位观测由直立固定水尺发展到活动水尺和各种适合测站特性的自记水位计、遥测水位计,1987年水位自记程度全河已达20%,其中黄委会系统达到24%。测速仪器由一般流速仪改进为防沙防草流速仪。测沙工具由直立式悬移质样器改进为横式样器,进而研制了同位素测沙仪。泥沙颗粒分析仪器初期为筛分析、比重计、底漏管,于1960年改为粒径计,1980年发展为光电颗分仪。

测验规范是测验工作的法规,为了统一测验标准,提高测验质量,1951年黄委会首先制订了一个简单的测验规定。1956年后认真贯彻了水利部颁发的《水文测站暂行规范》,并制订了补充要求,改进了测验方法。在测流方面,对测流的各个环节都进行过试验研究,不断改进提高。泥沙测验方面,建国一开始就十分重视,除了各站一般泥沙测验外,还有部分站开展了精密泥沙测验。1956年按测验规范规定改为输沙率测验。为了研究泥沙的形成、输移规律,1950年就开始在黄委会系统14个水文站上取样进行颗粒分析,到了80年代全河已发展到124站,其中黄委会系统68站。黄委会系统颗粒分析室也由1950年的1处增加到1980年的12处,后又调整为7处。

冰情是黄河上又一种复杂的水文现象,观测冰情的站1960年全河已达400处,其中黄委会系统181处。为认真贯彻水文测验规范的规定,除一般冰情观测外,还开展了特殊冰情观测。

开发利用黄河水,不仅需要掌握水量还必须了解水质。1958年开展了天然水为主的水化学成分测验。12年开展了水质污染监测后,天然水化学成分测验与水质监测相结合。15年建立了黄河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系统,增加了水化学成分测验站,布设了大量的水质监测站点。分析方法除天然水化学成分贯彻《水文测验试行规范》外,水质监测污染物分析均按特定的规范执行。80年代逐步引进了各种先进的分析仪器,改进了分析技术,分析质量已达到国际标准。黄河水质状况经过调查和对监测资料分析研究,基本搞清了黄河水质的主要水化学成分和矿化度分布情况。大量的数据和分析资料说明建国后黄河水质污染日趋严重,1990年低于三类水质的河长,干流为34%,支流达59%。

水文调查是弥补水文定位观测不足的一项重要水文工作。自50年代初开始,黄委会就组织了多次黄河干支流洪水调查,获得了大量的宝贵资料。如黄河干流三门峡184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6000立方米每秒;黑岗口1761年的洪水,洪峰流量30000立方米每秒;支流伊河龙门镇公元223年的洪水,洪峰流量20000立方米每秒;沁河九女台1482年的洪水,洪峰流量14000立方米每秒等,都是大大超过实测资料的罕见特大洪水。80年代黄委会勘测规划设计院将全河172个河段的调查洪水成果汇编成册,刊印出版。沿黄甘肃、宁夏、山东等省(区)也将调查洪水资料汇编刊印。

由于测验工作不断充实,测洪能力不断加强,测流历时不断缩短,测验方法不断改进,测验精度不断提高,水沙不平衡现象逐渐减少,散乱的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变为较规律的曲线,为治黄提供了完善、可靠的水沙、水质等资料。

(二)实验观测

为了掌握黄河的水沙特性,除了大量的基本水文测站外,还开展各项实验观测,探求水沙的形成变化规律。

1953年首先在河口建立了前左水文实验站,进行黄河三角洲淤积延伸和尾闾摆动规律的观测研究。1956年开始在上诠、三门峡和三盛公相继建立了大型水面蒸发站,研究了水库水面蒸发和一般蒸发器与天然水面蒸发的关系,并为计算大范围陆面蒸发提供了资料。1957年在花园口游荡性河段建立了河床演变测验队,进行了河床冲淤摆动变化规律的观测研究。在高村以下的自然弯曲河段和由人工控制、半人工控制的弯曲河段建立了弯曲河道观测队,进行了弯曲河道变化规律的观测。1958年在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岔巴沟设立了子洲径流实验站,观测研究了黄土地区径流形成变化规律和水土保持的影响。同年又设立了三门峡库区水文实验站,随着位山、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天桥、巴家嘴等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都相继成立了实验站(队),开展了以库区泥沙运行规律为主的观测研究。累计建立实验站(队)14个,测取了各种水文实验资料,撰写了大量的分析报告和专著,这些成果已在治黄规划、河道整治、水库建设管理运用、河口治理等治黄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资料整编

建国初期,根据治黄规划的急需,1952~1956年对1953年前的全部黄河基本水文测验资料进行系统的整编,于1956年刊印出版。在此基础上,确定自1954年的资料开始转向逐年整编,并建立了在站整编、集中审查、复审汇编、刊印出版四个步骤和保证质量提高工效的制度。每年的测验资料一般隔年刊印出版。整编方法除贯彻全国统一规定外,又结合黄河特点进行了补充16年开始试行电子计算机整编,年从国外引进了电子计算机,此后正式展开并开始筹备和建设水文资料数据库,以推动资料整编工作的改革。

水文实验资料整编,自1960年整编三门峡库区实验资料开始,相继展开对各实验资料的整编,同时还进行了小河站资料整编,并在整编资料基础上作了五次黄河流域水文特征值统计。在70年代初还进行了黄河流域特征值的量算,将原用的黄河流域面积745000平方公里修改为752443平方公里,原用的河长4845公里修改为5464公里。

截至1990年共整编刊印了各种水文资料368册,除提供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单位使用外,还供应了其他165个单位部门应用。

三、水文气象情报预报

情报工作。向黄河防汛总指挥部报汛的水情站网,在50年代,由1949年的11处增加到1959年的404处。水情传递手段,一开始就用了公用电报、电话和专用电台、电话相结合的通信网。水情拍报办法,由简单的定时拍报,改进为分段次标准拍报。基本上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水文情报系统。60年代,水情站网曾一度大幅度下降。10年开始回升,70年代末稳定在500处左右。鉴于淮河15年8月大洪水时水情信息不灵的教训,黄委会在三门峡以下建立专用无线通信网。自80年代初开始,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系统。现在黄委会水情部门建立了雨、水情信息自动接收、处理、传输系统,大大提高了水情传递时效。

水文预报。1951年开展了黄河下游的洪峰预报;1955年发展到黄河中下游干支流的降雨径流和洪水过程预报;1959年又发展到上游,并全面开展了洪水、枯水、冰情,长期、中期、短期各种预报。60年代末到70年代,取协作的办法,加强预报技术的研究,并组织了一次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黄委会的大协作,研究改进了黄河长期暴雨洪水预报。70年代末又组织了一次有关省(区)和流域水文、水利部门的协作,研究建立了黄河下游洪水预报系统。15年黄委会成立了气象组织,由全部依靠沿河气象部门提供天气预报,改为自行开展天气预报,并与有关省气象台建立了汛前长期降水预报会商和汛期暴雨联防,把天气预报与水文预报结合起来,增长了洪水预报的预见期。1982年后,逐步推广运用电子计算机,并在三门峡至花园口间建立自动遥测联机实时洪水预报系统,改进了以三花间预报为重点的全部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精度。天气预报也建立了卫星云图,测雨雷达及各种气象信息自动接收处理系统,并开始研究建立专家系统,改进预报方法,提高了预报准确率。黄河的水文、天气预报已开始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建国以来,黄河水文气象情报预报,已对历年黄河防洪、防凌工作提供了约300万站次情报,4000多站次预报,尤其在1958、1981、1982年的黄河大洪水中,准确及时地提供了洪水情报和预报,使防洪工作取了有力的防御措施,以最小的损失取得了战胜各次洪水的伟大胜利。

四、水文计算和分析研究

这是治黄规划和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是治黄的重要科学依据,建国以来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简称黄河技经报告)时,对黄河干支流进行了一次全面系统的水文分析计算,同期还分析研究了黄河流域的降水和径流形成变化规律,此后在修订补充治黄规划时对有关内容又进行了深入分析计算。60年代首先统一了全河主要水文站的主要水文数据,确定了陕县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23.5亿立方米,平均年输沙量为16亿吨,并围绕探求根治黄河水害的途径和三门峡水库改建,进行了有关水沙分析研究。鉴于钱宁1959年提出黄河下游淤积的主要成分是粒径大于0.05毫米的粗沙,1965年后对此进行了粗沙来源的调查研究。同期,1962~1965年对上游刘家峡至盐锅峡河段的冰塞开展了观测研究,提出了计算方法。进入70年代后,根据水利电力部(简称水电部)指示,黄委会编制了黄河治理规划,并以黄河下游河道治理和防洪为主进行了水沙变化规律的分析研究,除搞清了黄河下游的粗沙来源外,还研究了黄河泥沙的输移规律,分析计算确定了黄河下游花园口的可能特大洪水流量为55000立方米每秒。同时,对三门峡、花园口的主要历史洪水进行了分析,系统研究了黄河下游的凌汛,取得了不少有重大价值的成果。到了80年代在修订黄河治理开发规划时,再次进行了水沙分析计算,并对多年来分析研究的泥沙运行规律、历史洪水、黄河冰情、黄河水,以及黄河流域的气候等进行了综合分析,撰写成专著。还开展了高含沙浑水流变特性试验和水内冰、河曲段冰塞的观测研究,取得了许多宝贵成果。

黄河的水文研究,自1981年撰写冰情论文参加国际冰情学术讨论会后,开创了黄委会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新局面,已有不少水文研究成果进行了十余次国际交流,不断引进国外先进的水文科研成果,推进了黄河水文研究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作为防灾减灾和水开发利用基础的黄河水文事业,得到了党和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1990年仅黄委会系统事业费就有人民币2.2亿元。建立了一支业务熟练、思想过硬的水文队伍。全河水文职工到1990年为4680多人,其中黄委会系统2500多人,已建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黄河水文系统。广大的黄河水文职工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尤其工作在水文测报第一线的水文职工,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与暴雨、洪水、泥沙、冰凌作斗争,仅黄委会系统就有31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40多年中黄河水文工作已为治黄提供了大量的水文资料和水文气象情报、预报,水文分析研究成果,走出了一条具有黄河特色的水文事业发展道路,无论在黄河治理开发和流域经济发展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黄河是世界上水文变化最复杂、测验条件最困难的河流,尤其随着黄河的治理和流域经济发展,黄河水文情况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水文测报质量远不能适应需要,水沙量尚未完全算清,水文规律尤其是在新的变化中的许多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黄河水文工作者必须不遗余力地、孜孜不倦地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站网,加强测报,深入研究,更加努力克服困难,使黄河水文事业不断发展提高。

参考资料:

://cache.baidu/c?word=%BB%C6%BA%D3%3B%D7%CA%C1%CF&url=%3A//yhfh%2Ecom/Article%5FShow%2Easp%3FArticleID%3D2218&b=0&a=11&user=baidu

现在去五台山旅游需要注意些什么? 必带物品需要什么

地球科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说其古老,是因为有关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从人类诞生的那天起就已开始;说其年轻,是因为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的真正创立只是最近几个世纪的事情,并且迄今为止,地球科学虽已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科学体系,但其中仍存在许多重大基础理论问题未获解决,并且还不断地涌现出新的重大科学问题。地球科学的发展历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阶段(17世纪以前)、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的创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7~19世纪)、地球科学的革命与全面发展阶段(20世纪至今)。现今地球科学正处在一个革故鼎新的关键时期,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地球科学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更成熟的发展新阶段。

(一)古代地球科学知识的萌芽与积累(17世纪以前)

有关地球科学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其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地球科学知识也得到了不断积累。我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地球科学思想萌芽之早、知识积累之丰富是任何其他国家都不能比拟的,现仅举几例,可见一斑。

《禹贡》、《山海经》、《管子》是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的最早一批有关地理、地质、水文、气象的著作。《禹贡》记载了公元前21世纪大禹治水时候所了解的全国各地的矿产情况和山川地形。《山海经》除记述了山岳、河流、湖泊、沼泽、气候与气象等之外,还记述了岩石(矿石)及矿物(金属与非金属矿物)72种,矿产地440多处,此书把矿产划分为金、玉、石、土四大类,这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矿产分类。《管子》一书曾对金属矿床与找矿知识有精辟论述,指出了利用矿物共生组合及“铁帽”等作为找矿标志的科学方法。该书还曾对河流的横向环流、侧蚀作用形成河曲的过程进行了正确分析。

东汉杰出的科学家张衡于公元132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台地震仪——候风地动仪,公元138年在洛阳用这台地震仪正确测出了发生在650 km外的陇西地震(图0-5)。

《水经注》是南北朝卓越的地学家郦道元在研究前人著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考察,于公元512~518年编写的著名地学著作。书中涉及地域广泛(包括中国及部分邻区),记述内容包括河流、瀑布、湖泊、风沙、溶洞、火山、地震、山崩、地滑、温泉、陨石、化石、矿物、岩石和矿产等多方面的地质、地理及水文等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图0-5 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及简要原理

(引自徐邦梁,1994)

宋朝沈括(1031~1095年)所著《梦溪笔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光辉著作,其中涉及地球科学领域的包括陨石、地震、矿物、矿床、化石、河流、地下水、海陆变迁、地形测量和制图等多方面。例如,书中论述了流水的侵蚀作用与沉积作用;推断华北平原是由河流自上游搬运泥沙到下游沉积而形成的冲积平原;沈括还根据太行山东麓山崖间所见海生螺蚌化石,推断东距大海千里以外的该地在古代曾经是海滨;他还根据化石推测古地理、古气候的变迁。沈括对化石的正确认识比意大利人达·芬奇所提出的类似观点要早400年;他在分析地质问题时使用的古今类比法比莱伊尔《地质学原理》所应用的“将今论古”的方法要早700多年。沈括还首次使用“石油”这一科学术语,该术语被一直沿用至今。

《徐霞客游记》是明朝徐宏祖(1586~1641年)撰写的一部考察纪实性著作,书中对我国许多地区的岩溶、火山、温泉、水文、地貌及矿物等作了极有价值的记述。

《天工开物》为明代宋应星(1587~1661年?)所著,书中详细记载了非金属矿物的产地、形状及性质;并根据煤的硬度与挥发性提出了世界上较早的煤分类法;特别是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我国矿工程技术,对矿藏开、井下支护、通风、矿井充填、矿石洗选等都有细致描述。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地球科学思想非常活跃,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这一领域的研究与成就当居世界前列。但是由于我国封建社会(特别是后期)的闭关自守,重视习文读经,轻视生产技术和自然科学知识,搞文化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使近代地球科学的一些主要学科没能在中国这片沃土上诞生。

国外古代地质知识的萌芽与积累主要集中于欧洲。

古希腊学者毕达哥拉斯(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年)、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42年)、狄奥弗拉斯特(公元前370~公元前287年)等都曾对火山喷发、地震和尼罗河三角洲的形成进行了观察和解释,并根据岩层中的贝壳化石得出海陆变迁的概念,他们还对部分岩石、矿物作了初步分类和描述,还对一些天气现象作过适当的描述与解释。

古罗马的斯特拉波(Strabo,公元前63~公元20年)著有《地理学》,书中论及了有关化石、海陆变迁、火山、地震、河流的搬运与沉积作用等许多方面的地质问题。老普里尼(Pliny the Elder)于公元77年著出《自然史》,书中曾对矿物进行了专门论述,包括当时使用的各种矿物、建筑用石材、矿石及矿床、矿及冶金方法等。同时代的西尼卡(Seneca)著有《自然问题》等书,论述了有关地震、地下水和地面水问题,认识到河流对山谷的侵蚀作用。

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给地球科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为地球科学的一些主要学科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哥伦布、麦哲伦等相继环球航海成功,证实地球是球形,并对大洋和大陆的轮廓有了初步了解。1530~1540年,哥白尼写成了《天体运动》这一伟大著作,提出了“太阳中心说”。这对该时期的地球科学研究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意大利艺术家达·芬奇(1452~1519年)早年曾领导开凿运河工程,他对化石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研究。他认为,现今内陆或高山上发现的海生贝壳化石,是原先生长在海水中的生物,后来埋藏在泥沙中而形成,并由此推测海陆变迁历史。他还明确指出,地球是一本书,这本书早于文字记载,科学的任务就是辨读地球自身的历史痕迹。

德国的阿格里柯拉(Agricola,1494~1555年)一生著有七部地质专著,除了叙述德国矿业的发展以外,还根据矿物的物理性质对其进行分类,对矿物与金属矿床的形成及相互关系作了论述,并涉及古生物学等问题。后人誉之为“矿物学之父”。

(二)地球科学的主要学科的创立与初步发展(17~19世纪)

对于气象学,从古代到16世纪只限于零碎的定性观察和描述,还谈不到独立的科学。17世纪,由于工业和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物理学的成就,使较精密的气象仪器相继发明,有关气象学的理论也得到很大提高,使气象学逐步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

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于1593年发明了温度表,意大利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托里拆利(Torricelli)于1643年发明了气压表。由于有了温度表和气压表等气象仪器,1653年在意大利北部建立了气象观测站,以后许多国家也相继建立气象台站。由于广泛的气象观测,获得了丰富的资料,气象学的研究逐步深入。此后,随着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使气象观测结果能很快地传到各地,给予编制和研究天气图以可能性。1860~1865年间天气图迅速发展起来。19世纪末,在小范围内已开始了高空探测的高空气象学。

在地球科学中,地质学的创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欧洲18世纪开始进入产业革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近代工业化的急速发展,对矿产的需求日益增加,因而促进了找矿和地质调查工作,使地质知识与资料迅速积累,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地质学理论和研究方法,于是地质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诞生了。

在地质学的创立过程中,学术思想论战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时的论战是在“火成论”者与“水成论”者之间及“均变论”者与“灾变论”者之间进行的。

“水成论”者认为,组成地壳的所有岩石都是从原始海洋物质中结晶、沉淀形成的,他们否认地壳运动的存在,主张地球从取得现有形态以来没有发生过大的变化。“水成论”者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弗莱堡矿业学院矿物学教授魏尔纳(A.G.Werner,1750~1817年),他对矿物学的研究有卓越贡献,由于他丰富的知识和口才,使他驰名欧洲,对传播地质学起了重要作用。魏尔纳1775年在弗莱堡开始讲学,“水成论”兴起,由于他的声誉和拥有众多门生及崇拜者,加之教会的支持,使得“水成论”在18世纪后期的欧洲占据统治地位。

“火成论”者的代表是苏格兰地质学家赫顿,他发现花岗岩脉穿插在沉积岩中呈侵入接触关系(有烘烤及冷凝边),认为除沉积岩外,还有岩浆岩和变质岩,并认为地壳处于不断的演变之中,这一过程是缓慢的,过去发生的变化和现代进行的演变过程是类似的。他较正确地论述了三大岩类的成因及地壳运动的影响。赫顿1785年发表最初的《地球理论》论文,提出“火成论”,1795年重新发表《地球理论》著作,系统论述了自己的观点。该书为地质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自此,“水成论”与“火成论”的论战愈演愈烈,随着人们了解到更多的地质现象,到19世纪初,“水成论”观点逐渐被抛弃,“火成论”取得了胜利。

“灾变论”者的代表是法国学者居维叶(D.G.Cuvier,1769~1832年),他在研究巴黎盆地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时发现,在相隔很近的岩层中动植物化石群的种属有显著差异,曾经一度出现的古生物种属,后来竟完全绝灭而代之以新的种属;他还看到较老岩层发生褶皱,上面盖以水平的沉积岩层。于是他便认为地壳曾经发生巨大变革,产生世界规模的大灾变,致使地形改变、生物灭绝,以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又重新创造出新的动植物来;地球上曾经历了多次这样的大灾变和再创造过程;最后一次大灾变发生在五六千年以前,并造就了地球的现今面貌和生物特征。居维叶的“灾变论”强调地质发展过程中的突变阶段,虽有合理成分,但他否认地球的渐近发展过程,并把其演变历史归结为古今没有联系的一系列不可知的突然。居维叶的重复创造与不可知的观点,特别是最后一次灾变的时间与圣经中论述的“大洪水期”和“诺亚方舟”神话一致,因而受到了教会的欢迎,得到广泛传播。

与“灾变论”针锋相对的是生物进化论和地质学的“均变论”。法国学者拉马克(Lamark,1744~1829年)在研究巴黎盆地第三纪古生物化石时,发现生物的种与种之间有过渡关系,某些种属是由另一种属发展而来的,并有由低级种属向高级种属演变的规律。他认为生物进化过程是极其漫长的,它与地球的演变历史同时进行。英国地质学家莱伊尔继承了赫顿的思想,经过与“灾变论”的多次论战,在结合前人成果及大量实际资料的基础上,于1830年出版的《地质学原理》第一册中明确提出了地质学的现实主义原则(即“将今论古”),指出地球的发展历史是漫长的,解释地球的历史用不着求助于上帝和灾变,那些看来非常微弱的地质动力,经过长期缓慢的作用过程,就能使地球面貌发生巨大变化。这就是“均变论”的主要思想。

随着《地质学原理》一书的问世,“均变论”的思想逐渐取代了“灾变论”,现实主义原则也成为了地质学方法论的一条基本原则。但是“均变论”强调“古今一致”与渐近发展的同时,本身又存在忽视在地壳发展过程中有飞速发展阶段(突变)的片面性。

莱伊尔的《地质学原理》(共三册)是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它确定了地质科学的概念,总结了地质科学的研究方法,初步建立了地质科学的体系,是地质科学创立的标志。自此以后,地质科学进入初步发展时期,到19世纪末已获得了很大进展。在研究地壳的物质组成方面,用显微镜研究岩石和矿物的方法得到充分发展,地球化学的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

在研究地壳的演化历史方面,逐渐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相对地质年代表。北美学者霍尔、丹纳根据对美国东部造山带的研究,提出了“地槽”学说,对地质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地质学的应用方面,矿床学进一步发展,并诞生出了石油地质学。地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也开始逐渐发展起来。

17世纪德国地理学家瓦陵尼阿士(1622~1650年)的《普通地理学》开始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的“太阳中心说”,提出专论地理学和通论地理学的区别。前者描述特定地区,后者阐述一般原理。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洪堡德(1769~1859年)与李特尔(1779~1859年)奠定了近代地理学的基础。

洪堡德的代表作是《宇宙:世界的自然描述概略》,共五卷。他最早用计算气象要素平均值的方法研究气候,提出等温线的概念,1817年绘制出第一幅世界年平均温度分布图,提出大陆东西两端的气候差异和海洋性气候、大陆性气候类型。他观测了地势升高100 m气温下降0.6 ℃的垂直递减现象,研究气候与植物分布、类型的关系,提出平原植物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和山地植物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他最早运用地形剖面图和地理比较法研究地理现象的规律性,奠定了自然地理学特别是气候学与植物地理学的一般原理。

李特尔通过区域描述和地面现象综合比较,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他强调地理学要以人地关系为主旨,提出比较地理学的概念。1817年李特尔的《地理学》第一卷出版,到1859年共出版19卷。

此后,地理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德国地理学界比较著名的学者和学派有拉尔的“地理环境论”、赫特纳的“地理学方法论”等。法国比较重要的地理学派有维达尔·白兰士和白吕纳的“人地相关论”等。美国著名的地理学说有戴维斯(W.M.Dis,1899)的“地貌侵蚀循环说”,该学说主张陆地自然面貌是由侵蚀造成,认为地表形态是连续的,又有阶段的,是地球内部结构与外部营力的结合。他把河流发育分成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地壳上升使河流复活。他的学说奠定了自然地理分析的基础。

(三)地球科学的革命与全面发展(20世纪至今)

20世纪以来是现代地球科学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一时期,传统的地球科学发生了一系列的革命,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固体地球科学(包含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等)的革命。

固体地球科学的革命主要是大地构造理论上围绕活动论与固定论发生的思想革命。传统的地质观念认为,大陆及海洋只在原来的位置上作垂直升降运动,其相对位置未发生显著变化,故被称为“固定论”,“地槽”“地台”说是其典型代表。“活动论”者认为,大陆曾有过长距离的水平运动,大陆和海洋的相对位置是不断变化的。代表“活动论”的大地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海底扩张—板块构造学说”。经过近半个世纪的争论,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现代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板块构造学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由此推动了地质学与地球物理学领域的一场深刻革命。

与此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20世纪以来的地质学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全面发展。高温高压实验技术、同位素地质年龄测定技术、电子计算机、电子显微镜、大陆超深钻与深海钻探技术等给地质学的发展以极大的推动作用,使地质学逐步由定性描述与分析向半定量、定量分析与研究发展。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方法在研究地球及地壳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运动特征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推动地质学发展的强大动力。航天技术在地质学上的应用取得了重大成就,以航天技术为基础的新兴的天文地质学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些研究将为人类最终了解地球起源与演化、解决许多重大地质问题发挥重要作用。

地质学的应用是促进地质学发展的动力,20世纪以来除传统的矿床学不断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理论之外,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震地质等的研究也发展迅速。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来,环境地质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20世纪以来在地理学上也发生了重要的革命,特别是研究方法与手段上的革命,通常称为地理学的计量革命。20世纪50年代,地理学开始用现代数学方法分析地理问题。1955年,美国华盛顿大学地理系在加里逊主持下开设第一个应用数理统计研究班,推动计量地理学发展。1963年,伯顿提出“计量革命”口号,使这一趋势推向欧洲和全球。地理学计量革命的实质是用现代数学方法和计算机,运用模型和模拟,使地理学的理论精确化,计算快速化,从传统的定性分析向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过渡。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计量革命的推动下,人们把地理环境和区域看作是一个系统,大量地应用计算机、遥感、遥测等新方法,对系统及其相互作用进行模式化、公式化,用数字、图像等定量表达人地关系,说明区域差异与变化,从而对地理环境的演化进行科学预测,以期达到人地关系的最优化。这就是“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成功开发与广泛应用。这样,使地理学由以前的现象描述发展到科学解释和定量预测的新阶段。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的需要,应用性的地理分支学科大量涌现,如工程地理学、环境地理学、地理学、应用景观学等。

20世纪以来气象学的革命性变化更加突出。在20世纪的前50年,气象观测开始由传统的地面观测向高空发展,主要以风筝、气球等为高空观测工具,其所达到的高度是有限的。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观测系统有了激光、雷达、人造地球卫星等新技术与新手段,大大地推进了气象学的发展。大规模的综合遥测、遥感,使得几小时的短期灾害性天气预报不再是纯预报问题,而变成了对实况的跟踪与真实预报。计算机的大量利用,使得对大气现象定量地进行数值模拟成为现实。这些研究的进步也大大促进了气象学基础理论的发展。

地球科学的全面、飞速发展,还使得20世纪以来诞生了一些新兴的分支学科,如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海洋学、环境地学、地球系统科学等。海洋学与环境地学都与人类现今的生活、生存及未来的发展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因而受到科学工作者及整个社会的高度重视,它们在地球科学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20世纪后期,随着地球科学综合性、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地球系统科学这一分支学科逐渐兴起和发展起来。地球系统科学把地球看成为一个由多个层圈子系统组成的统一、复合系统,强调用系统论的观点综合性、整体性研究整个地球系统(包括各子系统)的过去、现在及未来的行为。

(四)地球科学的发展展望

21世纪将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大变革时代。现今地球科学的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建立新知识体系的重大转折时期。

长期以来,地球科学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研究地球,指导寻找矿产、能源和各种自然,以保证人类和社会发展对的需求;而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的应用则处于从属的地位。由此建立起来的地球科学知识体系可概括为“型”的知识体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当代社会正面临着人口、、灾害和环境方面的挑战,它直接威胁着今后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生存条件。在这些挑战面前,地球科学除要解决能源和矿产问题外,还必须帮助解决当今社会生活中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减轻自然和人为灾害、寻找和保证充足干净的水源、安全处理有毒有害和放射性废物以及为合理利用自然、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为保护生态环境、为国土整治和农业发展等等提供地学知识和服务。所有这一切,都将促使地球科学从“时代”进入“环境时代”和“社会综合应用时代”。因而要求其社会功能由“型”拓宽到“社会型”。与此相适应,地球科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都将会发生相应变化。例如,1993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表了指导美国地球科学发展的战略报告,即《固体地球科学与社会》报告。该报告明确指出,固体地球科学今后的主要任务是:①了解全球系统所涉及的过程,特别注意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作用;②提供充足的自然(水、矿产和燃料);③减轻地质灾害;④调节全球和区域的环境变化。这份报告强调,地球科学研究的目标是了解整个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行为,以保证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条件。

地球系统科学的兴起正是地球科学为适应上述新形势而发展的结果。由于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的环境、、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研究等结合紧密,代表着地球科学新的研究前缘和学科生长点,因而受到广大的科学工作者及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地球系统科学目前所涉及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有地球系统的相互作用与动力学、全球变化、数字地球、地球系统科学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可以预见,其研究的深度、广度和应用前景将是不可估量的。

当然,地球系统科学并不能代替传统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与发展,相反要求它们能更深入精确地研究和提供地球系统各组成部分自身的特征与规律性认识,以便进行系统分析和综合。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系统科学与地球科学各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全局与局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由上可见,未来的地球科学将成为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科学。地球科学的前景是光明的,它在社会发展中和在自然科学中的地位将会更加提高。因此,一些科学家大胆预言:“21世纪将是地球科学的世纪”。

茶卡盐湖在哪里茶卡盐湖在哪里距离河南县有多

五台山旅游注意事项 很多外地的朋友喜欢到五台山旅游,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也是山西的王牌旅游景点,所以到五台山旅游注意事项你可得懂得一点,这样可以避免很多的麻烦五台山旅游注意事项五台山是佛教圣地,不管信不信佛,还是要入乡随俗,保持清静,禁止大声喧哗,在寺庙里应该尊守寺庙规则。 若来五台山仅以旅游为目的,尽量避让卖香火的商贩,如果不买就不要随便伸手接,有时候很难摆脱对方的纠缠。 五台山旅行最好选择7、8月,那个时候五台山到处能见到绿。4月底的五台山不易旅游,满山枯草,台顶山沟的积雪尚未融化,并寒风刺骨。五台山早晚温差较大,注意保暖。 准备好零钱,五台之间没有任何商店小卖部,吃斋、住宿、拜功德都需要零钱。不过,如果愿意大面额投入功德箱,当然也没人反对。 不论遇到和尚、尼姑、居士、年轻的和年长的均可称之为“师兄”。不论是“你好,谢谢,再见”均可说“阿弥陀佛”。 在黛螺顶上有些当地人用绳套套小松鼠装在笼子里卖,常常就有游客买了去。或是放生或是带回家养着玩。其实这种完全野生的小松鼠根本不好养,便是养得活它也不开心;要是买了放生就更没意义了,别以为花钱做了件功德事,其实是更加刺激那些逮松鼠人的恶行,增加他们的罪过。 用餐:五台山饭菜贵,口味较差,保证能够吃饱。山西水土碱性大,建议一日三餐前喝一小勺山西陈醋,可综合咸性、防止肠道疲病。饮食要注意得当(切勿吃的太饱,增加肠胃负担,为适应高原气候,可多吃些蔬菜、水果、多喝水,最好不吸烟、不喝酒)。 住宿:五台山安排在景区内住宿,条件较为有限,客房使用率极高,再加之五台山地区常停水停电,请游客提前做好准备。周末,节日入住五台山,更为困难。五台山建议最好不要洗澡,以防感冒。房间等级及服务标准均差于北京。 五台山旅游注意事项之交通 有三条公路通往五台山,这是分别来自北京、太原和大同方向的线路。 1)北京方向的线路是:京石高速-定州-曲阳-阜平-石咀-南线进山口-五台山;2)太原方向的线路是:太原-忻州-定襄-河边-东冶-五台城-茹村-河口-石咀-南线进山口-五台山3)大同方向的线路是:大同-应县-108国道-繁峙砂河镇-鸿门宴-西线进山口-五台山 。 五台山旅游注意事项之特产 保德油枣、澄泥砚 、代县剪纸、代县推光漆器 、繁峙黄芪、河曲红果 、黄河鲤鱼、降龙木拐杖、木碗、舒筋散、台党参 、台蘑、台砚 、同川梨。 五台山旅游注意事项之小吃 五台山地区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菜肴和风味小吃,在这里您可以品尝到肉片炝香蘑、清炒台蘑、小鸡炖台蘑等传统名菜,口味清香而不油腻。 到了五台山的中心地带——台怀镇,可在镇中的餐厅里一享当地的美味,您还可以到家庭旅舍中去品尝主人精心制做的具有地方风味的家常饭菜。

从北京出发九寨沟有哪些自助游攻略?

说到茶卡盐湖在哪里,离河南县城有多远,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有人问从茶卡盐湖到敦煌的路上可以住哪里?另外,还有人想问茶卡盐湖在哪里,哪个季节是游览茶卡盐湖的最佳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其实西宁到茶卡盐湖有火车吗?我能在哪里购买票?但是,还是来看看茶卡盐湖在哪里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茶卡盐湖在哪里距离河南县有多远

茶卡盐湖在哪下车?

驾车路线:全程约茶卡盐湖海拔509.5公里。

起点:茶卡盐湖

1.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驾驶方案

茶卡盐湖在哪里

1)从起点向东南,沿G109行驶6.2km,直行进入北京的茶卡盐湖是哪个城市。

2)沿京拉线行驶9.0公里,左转上匝道。

2.沿匝道行驶30米,右转进入京藏高速。

3.沿京藏高速行驶120.0公里,在X301出口下高速,稍微右转,走匝道。

4.沿着坡道行驶160米,前方左转,进入X301人一生必去的55个地方。

5.沿着X301行驶6.7公里,直行进入叶公三号路。

6.沿叶公三路行驶790米,右转进入环城西路。

7.沿环城西路行驶3.2km,前方右转,进入G214茶卡盐湖。

8.沿着G214行驶48.3公里,经过右侧的马汉台村约140米,然后左转进入X308。

9.沿着X308行驶103.0公里,右转进入朱敏路。

10.沿着朱敏路行驶450米,然后左转进入解放西路。

11.沿解放西路行驶270米,经过右侧的物美超市约280米,然后直行进入解放东路。

12.沿解放东路行驶420米,直行进入解放路。

13.沿着解放路行驶500米,直行进入志海路。

14.沿治海路行驶32.5km,直行进入西九公路青海湖天气预报。

15.沿西九公路行驶2.0公里,右转。

16.行驶16.6公里,前方右转,穿什么鞋去茶卡盐湖。

17.行驶27.2公里,在前方左转。

18.行驶29.9公里,左转至茶卡盐湖旅行团。

19.行驶500米右转进入S2032017茶卡盐湖关闭通知。

20.沿S203行驶38.5公里,右转进入河曲路。

21.沿河曲路行驶610米,经过左侧的临夏烟酒副食百货五金店约150米,然后左转进入察汗丹津西街。

22.沿察汗丹津西街行驶60米,经过左侧的诺日超市约310米,然后右转进入和硕大道。

23.沿和硕大道行驶61.2km,到达终点。茶卡盐湖离青海湖有多远?

终点:河南县多宋乡卫生院

茶卡盐湖在哪里:从茶卡盐湖到敦煌途中可以在哪里住?

行车路线:全程约737.2公里。火车路线:乘坐Z9878或D55茶卡盐湖编辑茶卡盐湖,又名茶卡或达布逊淖尔。是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茶卡镇附近的一个盐湖。“茶卡”是藏语,意为盐池,即青海的盐;“达布逊淖尔”是蒙古语,也是盐湖的意思。敦煌的编辑声明表示,本词条参照《行政区域词条编辑指南》进行了整理;如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欢迎与百科地理组交流。敦煌市,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位于东经9213—9530和北纬3940—4140之间。[1]截至2016年,敦煌共有9个镇,总人口18.94万。生产总值106.4亿元,其中:一产增加值14.59亿元,二产增加值27.06亿元,三产增加值64.75亿元。第三产业结构为13.71:25.43:60.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3987元。2-3敦煌,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和“敦煌壁画”闻名于世。它是世界遗产莫高窟的所在地,也是汉长城边缘的玉门关和阳关的所在地。在2

以上关于茶卡盐湖到敦煌途中可以住哪里的相关内容,都是精心整理的,为大家分享一下茶卡盐湖在哪里,在哪个季节去。看了茶卡盐湖在哪里,离河南县城有多远,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人间天堂,神奇的九寨,正所谓九寨归来不看水,这是对九寨沟风光最真实的诠释。泉、瀑、河、滩、108个海子,构成了瑶池一个五彩斑斓的玉盆,集飞动与静谧于一身,集刚柔于一身。翠海、迭部、蔡林、雪峰、藏青和蓝冰被称为六大奇迹九寨沟,它们也是最吸引人的风景。没错,这就是九寨沟,一个幻境。边肖用心收集整理了九寨沟自由行攻略,希望对有旅游的游客有所帮助。

如何去九寨沟?飞机:九寨沟有九黄机场,距离景区1.5小时。机场和风景区之间有公共汽车。成都每天都有大量航班飞往九寨沟。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可直飞九寨沟。重庆也有少量飞往九寨沟的航班,但票价普遍较高。

2.长途汽车:成都是去九寨沟最方便的起点。每天7:20、8:00、8:40、16:00都有从茶店子站到九寨沟的班车。票价从68到134元不等,车程约8-10小时。客运站、北门站、西门站每天上午10点前也有班车,但车次较少。建议所有游客至少提前一天买票。提示:乘车的游客一定要准备一些食物和饮用水。因为它开车时间很长,他们应该穿些舒适的衣服来缓解疲劳。

推荐路线Day1荷叶寨、沟口、树正寨子长海五彩池季海诺日朗沟口从沟口一路步行约1小时到荷叶寨,再从荷叶寨步行到树正寨子,走栈道约3小时。可以依次游览盆景滩、芦苇海、双龙海、火花海、卧龙海、树正群海、公主海、磨坊、树正寨子。一路都很美。中午在蜀正寨子休息,拿出准备好的干粮准备晚餐。

午餐后在树正寨直接乘车,或在诺日朗游客中心换车游览长海(乘车约30分钟)。然后从长海步行到九寨沟最小的海子——五彩池,以小而美、色彩艳丽著称(约20分钟走)。如果你有兴趣,你可以继续步行到附近的最后一季海。在彩池乘车到诺日朗游客中心,可以游览诺日朗瀑布和诺日朗群海。然后在停车点下车,开回沟里。

如果你还有时间从九寨沟出来,你可以去沟口右侧的边边街购物。街上有各种铺面,露天**院,酒吧,药店,隐藏的饰品,帽子,发巾,挂件,披肩,还有很多餐厅。小街上的烤全羊、烤牦牛肉也是值得推荐的美食。晚餐可以在这里解决,也可以选择住在九寨沟。

第二天沟口的日泽沟(原始森林、箭竹海、熊猫海、珍珠滩瀑布、镜海、诺日朗瀑布)、树正瀑布磨、树正群海、火花海盆景滩,上午进入景区后,直接在大门口坐车到日泽沟尽头的原始森林。下车后走原始森林的栈道。原始森林不大,半个小时就能走一圈。坐车去原始森林的箭竹海。因为观光车里有曹芳海和天鹅海,所以你可以在车上看这两个海。

南行,从箭竹海开始,是九寨沟最精华的一段。沿着栈道走,可以最大限度地靠近箭竹海、箭竹海瀑布、熊猫海、熊猫海三重瀑布、五花海、金陵海、珍珠滩。这一段路以正常速度步行和拍照大概需要四到五个小时。中午去箭竹海游览途中吃自己准备的干粮。

午饭后,坐在停车点,开车去犀牛湖和老虎海。如果你不时间不够,建议你可以在车里看,不用下车。在老虎海下车,走栈道,一直走到火花海。这段栈道沿途风景极佳,可以慢慢欣赏。由于火花海到盆景滩的车比较少,建议在车上欣赏芦苇海的美景。在.之后

技巧1。九寨沟风景区由三条主要沟渠组成:树正沟、日则沟和泽茶洼。其中树正谷、日泽沟景点密集,可长时间游览,而茶洼沟只有长海、五彩池,可短时间游览。这不先去哪条沟没多大关系。如果想在一天之内高效的游览完所有景点,建议从入口坐观光车到长海或者原始森林,然后一步一步的游览。到了诺日朗旅游服务中心后,可以转到另一端,沿着树正谷玩到沟口。省时省力。

2.九寨沟景区面积很大。一般要坐景区观光车才能观光。游览树正谷时,查瓦谷应坐在左边,游览日泽沟时,必须坐在右边。

3.晚上7:30,藏迷大剧院有大型原创藏族歌舞音乐《藏迷》,讲述藏族老奶奶朝圣路上的所见所闻,综合不同藏区的乐器,展示藏族人民的日常生活、民俗活动和宗教仪式。值得一看。

旅游实用信息最佳季节:

每年九月,九寨沟都进入了最火爆的时候。但九寨沟是深秋最美的季节,尤其是十月左右,所有的美都毫无保留地展现给游客,也是一年中游客最多的时候。如果想避开游客高峰,也可以夏天来。此时的九寨正处于丰水期,景色碧绿,十分美丽。但需要注意的是,九寨沟适合在晴天游玩,水色只有在阳光下才能充分显现颜色。阳光越好效果越好,阴天下雨颜色的感觉会稍微差一点。

开放时间:

旺季07:00-19:00;淡季08:30-19:00。

重要事项(根据经验):

1.穿衣指数:九寨沟海拔差异大,最高海拔点的实际温度会低于天气预报,尤其是下雨天。尽量穿加减方便的衣服,做好准备。建议外套可以应对高原地区多变的天气。九寨沟和黄龙有很长的栈道,一定要穿舒适的鞋子。这条步行道可能是涉水的,所以它最好有一双防水鞋。

2.高原反应:九寨沟海拔2000-3000米,黄龙海拔3900米。大多数人不会有太明显的反应。如果你觉得不舒服,慢慢走。如果实在不舒服,可以吸氧或者红景天。

3.习俗禁忌:景区所在区域多为藏族,禁止他人用手摸头,不可越过乐器、火盆等。请不要不要鲁莽行事,尊重他人的信仰。

4.银行:It在九寨沟游玩,带现金最方便。九寨沟游客服务中心旁边有中国农业银行,九寨沟外殷新宾馆旁边也有中国建设银行。如果现金不够,还可以用ATM取钱。

5.游客中心:诺日朗游客服务中心位于诺日朗瀑布上游300米处,是三条Y型沟渠的交汇处。有餐厅,有商店,还有景区唯一的吸烟处,也是环保车的换乘点和调度中心。休息、就餐、咨询、乘车都非常方便快捷。

6.防骗:在扎如寺,有的讲解员会让你免费接受所谓的活佛,然后索要高额报酬。请不要不要被愚弄。

九寨沟的住宿。九寨沟入口附近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酒店,价格从几十元到几千元不等。与淡季相比,旺季价格有所上涨。尤其是黄金周期间,一定要提前预订。注意不要相信拉客留下来的人,多找几家做对比。看好房间后可以和服务员协商。在树正寨等地,也有一些藏族家庭会接待游客。

提示:九寨沟旅游季节性很强。如果你来看雪,一定要联系好住宿的地方。在旺季,游客可以不得入沟两次,但在淡季(11月16日-3月31日),办理需收取20元手续费

2.九寨沟美食:九寨沟的用品大多是从外面进口的,所以餐饮价格比较高。游客白天可以带一些简单的食物填饱肚子。出了景区后,去当地餐馆吃一些特色的藏羌美食,如牛羊肉、青稞酒、酥油茶、酸奶、土豆锅巴、奶渣包子、九寨沟粑粑等。人均50元左右。

3.在九寨沟购物:九寨沟可以买到当地独特的羌绣、毛文苹果和西藏手工艺品,如西藏戒指和佛珠。不建议购买。你可以如果安检不通过,就不要带上飞机。牦牛肉也是很多游客争相购买的当地特产,从七八十元一斤到几百元一斤不等。它it’买之前最好先试一试。有些商店会增加销售额,所以你一定要坚定自己想要的磅数。还盛产贝母、冬虫夏草、麝香等名贵药材,以及花椒、蕨菜、黑木耳等,也值得购买。

你可以说这是一个童年的童话世界,也可以称之为无忧无虑的人间仙境,也可以根本无法用言语描述眼前的一切。那梦幻醉人的景色,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欢迎来到九寨沟~~

可以从北京飞到成都,重庆飞到九寨或者成都。

北京到九寨沟航班时间:6月3日1、6:5011:50,票价2180元/人2、11:4014:20,票价2180元/人,返程时间6月7日。

1.8:4010:35,票价2180元/人,2:19:000:05,票价2180元/人。九寨沟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是白水沟上游白河的支沟。它是以九个藏族村落命名的(所以也叫何瑶九寨)。

九寨沟海拔2公里多,覆盖着原始森林,沟内有108个湖泊。九寨沟有五花海、五彩池、树正瀑布、诺日朗瀑布,景色绚丽多彩,有童话世界;有大熊猫、金丝猴、角马、梅花鹿等珍贵动物。

九寨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景区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景区。九寨沟,蓝天、白云、雪山、森林,全部融化成瀑布、河流、沙滩,组成一串像从天而降的珍珠;篝火、烤羊、锅屋、古老而美丽的传说,展现了藏族、羌族热烈而浓郁的民族风情。

九寨沟,瑶池中一个五彩斑斓的玉盆,一个原始、古朴、神奇、梦幻的人间仙境,一个童话世界没有灰尘和纯净的自然!她成为中国唯一拥有两个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因为它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如翠海,瀑布,蔡林和雪峰。凭借其原始的生态环境,一尘不染的清新空气和雪山,

森林和湖泊的结合形成了一个奇妙的,梦幻般的和美丽的自然风光,显示自然美,美丽的大自然,也就是众所周知的九寨沟的顶峰,一个童话世界,而五彩缤纷的森林,绿色的海洋,瀑布和隐藏的感情被称为五大奇迹。因其独特的原始景观,丰富的动植物被誉为人间仙境。这里的藏族人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都明显不同于周边的藏族人。

据考证,他们的祖先最初居住在甘肃玛曲,属于阿尼青山脚下的一个强势部落,在松赞干布东进松州时曾在白水河畔留守。755-79000记录,在范晔唐朝初年的东征,松赞干布以勇猛善战的河曲部为先锋,一举占领松州,将部分兵力留在贡岗岭。他们把原始河曲中的女神奥罗山的传说和部落诞生的传说带到了九寨沟。九寨沟色金山的名字,格洛色莫的传说,都来源于这条河的曲流。

位于川西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沟县境内,地处岷山山脉南段盖尔纳峰北麓,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海拔2000-4300米。九寨沟一年四季都可以去,尤其是在秋天。以前人们以为九寨沟冬天不能旅游,但是随着成都至九寨沟旅游公路的开通,才发现九寨沟冬天的美是在一个内室里孕育出来的,没有人认识她。自从1998年第一次冬季游九寨沟以来,它it’它一年比一年受欢迎,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如果你不如果你不提前预订房间,你可以我根本不能保证旅游团的住宿。

九寨沟的美丽传说,据说很久很久以前,一个叫达戈的男神疯狂地爱上了美丽的女神沃洛瑟。有一次,达戈磨了一面很有神韵的珍贵镜子,送给了他心爱的女孩。没想到,恶魔插手,女神不小心打碎了珍贵的镜子,珍贵的镜子碎片散落在世界各地,变成了114个晶莹剔透的海子,像宝石一样镶嵌在山谷幽静的森林里。从此,世人便有了这个童话世界般的仙境。